标签:
经济财经产能高科技行业主要物价指数北京 |
分类: 重点所在/东方早报 |
明年经济大势,最令北京紧张的莫过于通货膨胀与产能过剩同时出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昨天表示,尽管中国主要物价指数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但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升温。中国央行在周二公布的2008年年度报告中称,尽管物价水平下降趋势将在近几个月持续,CPI可能将在下半年走稳。央行警告,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经济在复苏过程中面临通货膨胀风险。信贷高速增长、股市房市价格迅速回升,造成最近少数商品价格出现上扬。这加强了社会整体通货膨胀预期,是北京不愿意看到的。尤其在即将迎来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之际。国家发改委指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密切关注价格形势。
同一周,国务院首次对那些获得国家支持的高科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发出警告,并声明将控制多晶硅等先进行业的市场准入。国务院同时继续警告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防止产能过剩。政府打算收紧对传统行业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地方政府被要求把住土地关,对超出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地。金融监管机构则负责严格审批有产能过剩风险的行业进一步融资筹资的计划。
显然,北京已经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最大风险,即刺激经济的积极宏观政策可能导致的盲目、过度投资,以及通货膨胀压力再度升温。经济疲弱的现实,不允许中央政府立即采取紧缩措施。眼下,是经济复苏进程的关键阶段。政府希望在支持经济增长的流动性注入不会引发中长期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营造的宽松环境势必增加下一个经济周期中物价上升风险。
更麻烦的是,通常对经济具紧缩效应的产能过剩却不能保护中国不受通货膨胀冲击。因为中国主要的通货膨胀推力是外部通胀输入和内部成本推动。看外部环境,随着发达经济体需求逐步摆脱衰退,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回暖,价格将反弹。而美元贬值趋势还将强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动力。看内部成本,中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增长一直落后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企业人力成本提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长期被人为压低的资源和能源价格通过市场化改革将回归,也会拉升企业成本。对这两大通货膨胀成因,产能过剩均不能制约。
为预防通货膨胀,决策层已经进行政策微调,在现行政策的执行方式上下细功夫。比如,尽管没到调整名义利率的时机,央行为防范上半年信贷爆炸式增长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和不良贷款风险,连续六周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另外,虽然7月底M2(广义货币供应量)较上年同期骤增了28%以上,央行仍坚持严守2009年全年M2增长17%的目标。
要解决产能过剩就麻烦得多。因为,其根本诱因恰恰是北京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企图,即所谓产业政策。目前产能过剩压力最大的行业,不论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和造船业等,还是最新出现的高科技行业,都曾是国家政策明令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有好,下必行。地方政府相互竞争,本有投资冲动,当然对中央政策鼓励的产业更为重视。加之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推动的产能过剩难以避免。
所以,通货膨胀风险尚可见招拆招,顺势而为。产能过剩问题非深化改革,重造制度不能根治。北京有一场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