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死者价值杂谈 |
分类: 唐尼陈/新闻晨报/东方早报 |
为四川汶川地震受灾者写作,可以稍稍忘记坐在江南暖风里的耻感和无力感。无数人的一生在短短72小时中嘠然而止,能够挽回的力量却只是有限的几双手。
根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和有关地震历史数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这次地震的强度与发生在1976年的河北唐山地震相同。在通往灾区,山石崩塌、路面开裂的交通线上,有政府公务员,有军人,有医生,有工程技术人员,还有记者。
有人已死,有人被埋。在那些人眼前,天空一下子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屋舍,树木泥土的味道,初夏的微风,和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熟悉的笑脸……。从此,他们必须面对长达几十小时,几天,乃至永远的黑暗。
然而,在鸡犬之声不闻的黑暗中,有一种价值不会消失。
不会消失的价值,对人而言,不再是相对的价值,不再因你是谁,祖上是谁,居住在哪里,讲哪种语言,信仰什么,受过多少教育,以什么职业为生,属于或者不属于某个人群而改变。
一个人的相对价值积累再多,最终还需以绝对价值去衡量。一旦绝对价值被掩埋或者被遮蔽,相对价值辟如朝露。
如果仅仅从相对价值估量,地震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并不是毁灭性的。政府可以调动资源弥补破坏造成的损失,重建更能刺激大量投资。但是,被压在如山的瓦砾下面的,岂止健壮的劳动力,聪颖的头脑和善良的心?
遗憾的是,在号召救灾的呼喊声里,在互联网关于灾情的讨论与争执间,在记者和主持人的笔下与口中,我看到太多依赖相对价值的情感表达,太多期望通过相对价值凝聚起救灾力量的努力。
有朋友的MSN名字是“川人从不负国,国人绝不负川”。那么,有负于国的人,就应该多在废墟里躺几个小时?政府组织、军队、志愿者长途奔赴灾区,就是兑现一份投桃报李的契约?有朋友把脱难的作家李西闽称为“获救的大兵”。自然灾害却不是战争,等待救援的人不是因为党同伐异、对敌作战表现英勇,因为同袍之谊才获得被救资格。有朋友为灾区的老百姓鼓劲,说“中国人不屈服于天命”。这仅仅是中国人的事么?
任何一次天灾,必定发生在具体的地点,令具体的人蒙难,伤及他们家人、友人、邻人和国人的心。但是,守望互助绝非以此为界,任何一个人的苦难与所有人有关。惟其如此,一时一地的灾难才具有了一种特殊价值,值得被记住,被告诉将来。
也只有这种价值,才不会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灭失。在一息尚存者不断被解救的同时,死难者等待着一个得到尽可能尊重的结局。我关注生死不明的数万生命的呼吸,我也关注废墟里、街头的每一具尸体的命运。
不能站在倒塌的房屋上抡动铁锹,不能亲手移走压在孩子们胸口的石块,我们仍然可以相互拷问,去发现真正值得为之舍生忘死的价值。我相信,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