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几天没有史美伦的新消息了。9月13日,这位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离职后,回到香港,回到家。
在挥手与道别之间的一周,沪市于死寂中穿透1300点,突然在救市的声浪中活转来。股市升温,凑合近些日子的桂花蒸,薰得人有点晕。
这是中秋前夕发生的两件事。
人走了,资金来了。曾经乱市,大悲大喜惯了,大家的心肠也接近麻木。倒是对史美伦,不同立场发出不同色彩的评论,也免不了生出些误读。对她的评论,每每由技术层面开始,渐渐地渗出职业伦理的意味。对她的误读,多从对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这个职务的误读而来。
史美伦是组织、监督比赛的人,不是教练。上届奥运会金牌拿少了,不能怪悉尼;这届奥运会刘翔、邢慧娜露了脸,也不是雅典的功劳。用她自己的话解释:“一般来讲,股市指数灵敏的波动与监管者没有关系,指数的波动主要是市场及上市公司表现的反应,而监管者所能做到的是为市场提供一个健全的监管架构与环境。”但是,中国股民的文化特征和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一位中国证监会领导人产生某种情感寄托。于是,史美伦悲剧性地成为米罗在资本市场上的镜像。证监会则莫名其妙地担负起为个人理财的道德责任。
在另一场围绕“外援”、“海归”展开的争论中,改革引发的利益冲突往往被装饰成个性造成的文化冲突。有券商的话可作注解:“史美伦过于理想和激情,而内地资本市场情况之复杂,令其难以驾驭。”其实,只要改革还在继续,被装饰的终会被还原,管理更规范、信息更透明、制度更公正的目标不会因为史美伦的离开而改变。各位还得有肉痛的心理准备。
眼下是一个煽情的传统节日,不知没有了史美伦的中秋能不能让中国股民找到一点现代经济伦理的感觉,找回一点理性。理性看待股市,理性看待中国证监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