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一段时间来,房价是敏感而容易引人激动的话题。
3月,如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某天清晨上海外滩一处楼盘的购买队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金融时报》就用一张图片表明了其英国式的关注。
在这张不断扩大的圆桌上,别着“摩根斯坦利”徽章的人士总坐在显眼的位置。
昨日,摩根斯坦利分析师谢昭平2月22日报告的研究结果被公开:“中国良好的住宅市场承受力给需求上升周期带来支持。尽管由于楼价升势凌厉,上海的购买力似乎显著低于三年前,但恶化程度不及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房地产泡沫所经历的一半。”
对照本周的其他新闻——在北京的人大会议上,控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在房价最高的城市,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日报首次在楼市报道标题中引进“软着陆”一词。这位谢先生似乎写了一份少数派报告。
此前,摩根斯坦利著名的另一位谢先生对同一研究对象发表了连续的精彩分析,但结论相左。仅仅三天前,北京《证券日报》还转载了他的署名文章,该文用中国房地产泡沫在2005年内破灭的断言结尾,并配上两个“我认为”以加强语气。
在摩根斯坦利出类拔萃的学者群内部,两位谢先生的观点并不是惟一的一对矛盾体。去年11月9日,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提供了第三种观点:中国并没有出现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但从他个人掌握的情况判断,上海明显存在房地产投机过度的迹象。
矛盾不仅仅存在于研究部门的报告中。在投资部门,针对中国不动产的投资速度令看空的言论苍白如纸。
据《竞报》2月5日报道,摩根斯坦利刚在北京斥资4亿人民币买下一座23层、3万多平方米的写字楼。
2003年7月以降,这个被媒体称为“中国地产市场上最活跃的外资投行”在上海先与永业集团联合投资9000万美元开发“锦麟天地雅苑”,后与上海复地共同投资5000万美元开发复地雅园,又占股55%与金地集团、上海盛融公司成立项目公司,受让了中国建设银行账面总值28.5亿元人民币以房地产项目为主的不良资产包。
年前,摩根斯坦利房地产基金亚太区房地产业务副总裁白可福更表示,2005年该公司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将是2004年的两至三倍。
史蒂芬.罗奇以企业文化来解释上述矛盾现象。也没有迹象表明摩根斯坦利的报告和摩根斯坦利的投资相关。但这两者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都在产生着真实的影响。
不妨把所有这一切当作某种“对冲发言”来听。当然,这比左手买入股票,右手买入看跌期权复杂的多。或者,置身一个有利可图而透明度不高的新兴市场,摩根斯坦利须考虑避险。
如果它觉得危险近在眼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