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振宁变杨老师反应怎么这么大?

(2007-05-09 19:20:07)
标签:

杨振宁

社会

评论

分类: 乱评/每日经济新闻04/新报03
    从昨天起,清华大学对我来说,就是那所杨振宁在上课的学校。我知道,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的地方不在清华,但我猜中国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可能是清华人。这个学期,他(她)就坐在第六教学楼的教室里,听杨老师讲《FundamentalsofPhysics》(基础物理原理),讲速度与加速度。如果我还在读中学,我会想考清华,想念物理系。如果我有假期,我会去买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这是一种朴素的学生的情感和反应。但这事儿一上报,一上网,反应就不那么简单了。
  《新快报》的报道中写到:“堂堂诺贝尔得主为大一新生讲课,此事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多数网民对杨振宁执教一事表示赞赏,一网民在网上说:‘大师级的人物,思维方式很独特的,学生能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更重要的思维方式。’但也有不少网民表示反对,一网民说‘难道大学者,没有更高的价值了吗?遗憾!’”
  身价几百亿的麦当劳老板出现在某家分店的柜台后面卖冰淇淋筒,顾客不会惊讶(懂一点市场的人会认为是老掉牙的营销手段,见怪不怪);曾经执教过国家级足球队的徐根宝亲自训练刚认得足球的娃娃,家长没有惊讶(球迷也不会有大材小用的感叹);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名教授站上本科生的讲台,引得全国议论纷纷。为什么?老观念在起作用。而革新观念,须从大学对自身功能的重新认识开始。
  名教授之于大学,弥足珍贵,而贵在其用。教授之用,首在教学。教学是大学向社会提供的一项服务。教授是服务人员,上课是服务的具体形式。对服务质量高低的评定不是减少服务时间,免除服务义务的根据。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必一个不漏地广告其拥有的教授、博导、院士,但一个本科生从进校门到毕业,又究竟能接受几位深藏于某某大学金字招牌之后的大师鸿儒言传身教呢。有尖刻者譬喻,竖子欲谋大学者一面,期待之心切而实现几率低,仿佛后宫待幸之嫔妃。话糙理不糙。
  每次我去大学办事,从操场和草地间穿过,都会产生一个念头,这是一个有智者行走的地方。当朋友示意我注意一位经过的老人或中年人,把他的名字、职称及其他荣誉身份娓娓告诉我,我的感觉像在电影院看侏罗纪公园首映,画面上突然出现一头巨大的食草恐龙,活的,在走。我不喜欢这种感觉,传道解惑的名教授不该成为被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岛屿上的远古生物,听大学者讲课也不必冒涉千山万水的艰险。
  说实话,一张上海到北京的火车票也嫌贵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