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止我一个挣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信自己是个不错的老师,却往往在教育自己现已10岁的儿子上感觉很吃力,尤其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时,异常沮丧。后来听说有跟我有同样教师经历的朋友也感叹自己“黔驴技穷”,后来也听说有跟我有相同感受的专职妈妈慨叹“青春期PK更年期”,才知道,我并不是孤军作战,所幸,有缘参加了Love
& Logic的父母培训,受益颇多,想与大家分享。
(Jim
Fay,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演讲家和教育顾问之一,有着31年教育经验,曾任教师、学校校长及教育掌管,以温馨幽默具有操作性的演讲风格著称)
简言之,Love &
Logic(“爱与逻辑”)是在美国盛行20多年,由美国资深儿童教育专家Jim
Fay, Foster W. Cline, M.D 以及Dr. Charles
Fay创建的一套教育儿童的科学理论及实践于家庭、学校的体系。像儿子就读的这个学区就是在实践贯彻这一理论和方法。它主要是让父母及教师从中受益,告别一般压力大,一团糟的传统方法,以可实践操作的轻松幽默的方法来帮助成年人达成有效、健康、轻松的子女教育,这一理论主要说来就是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经验教训,跟我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我们是说多于实践,这一理论就是鼓励家长勇于让孩子犯错,在错误中学习,在后果中学习,让孩子尽早体验将来要面对的世界和问题,这样就能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对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起到极大的帮助,而家长也从一味“抱”的“爱”的误区中走出来,清醒地做一个用“逻辑”来爱的家长。
(Foster W.
Cline,M.D,全美及全世界著名的成人及儿童精神病专家。他的咨询也是以智慧幽默见长)
(Charles Fay,Ph.D,Jim
Fay的儿子,同时也是全美著名的心理学家及教育专家,尤其以指导问题少年及青春期学生著称,他的演讲风格幽默风趣,极富启发性。)
孩子总是从他们做的事情和允许他们自己做决定(包括失败的,当然失败的代价要是最小的)中学到最好的教训。而当孩子失败时,需要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爱和同情。这可以说是这一教育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老师家长的爱和同情的表达一定要注意,既让失败的孩子感受到爱和同情,同时又让他们感觉是自己的错误决定造成的,从而使他们能从教训中承担责任,所以家长老师的口吻一定是“It
was so
sad”(“真是太不幸了”“真是太遗憾了”)或者甚至对更小的孩子只用,“oh,
oh,song”(“哦哦,哦哦的调子”),切忌语调中加入“我怎么样”如“I’m
sorry”(“我很对不起”)因为犯错的是孩子,责任也是在孩子自己,而不是家长或老师,所以学习过这一理论的成人就要口吻一致地这样表达同情,在学习时,有时插播Jim
Fay演讲的录象,还专门教家长们怎么像唱歌一样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同情。在学了这一招的第二天,我就排上了用场,去接儿子时,他的老师告诉我,因为他在队伍中不断讲话,被留在教室里思过,等着我去接,要是以前我会一下无名火起的,那天却有些“幸灾乐祸”(这正是这一理论要教会家长的一种心态),因为正好可以实践这一方法了,儿子爱讲话我是太清楚了,让他这样被惩罚一下记取教训,我是求之不得。于是很轻松的往教室走去(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一面已经想好要说的话和要做的同情的表情。果然,一进教室看见儿子一个人爬在桌上(说实话,第一眼看着也觉得他很可怜,但是千万别一出口就说出“我很对不起”之类的话啊),很同情地看着他,然后说“哦,真可怜——”,儿子像得到救星一样,就开始数落老师的不是,说是老师冤枉了他,(哦,这可不是我想达到的,一定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而不是老师的),于是我继续听他讲,直到听出苗头来,再进行开导,原来他是被另外一个爱讲话的学生牵连的,但我不能让他感觉自己就没有错,于是跟他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甚至还夸张地上溯到我们古代的“连坐”,让他深深地记得触犯规矩就是该受到惩罚,最后他同意去跟老师解释清楚和回家写一篇文章讲出自己的感受,最后他写出了“我再也不在队伍里讲话了,哪怕有人要缠着我讲”,我想他的教训得到了,事实上后来我一直问老师,他在这方面的确有了进步。很高兴,Love
&
Logic小小一招就让我从中受益,试想按以前对他批评一番,他会更加反叛,心里还会一直认为自己委屈没有错,而下次同样的错误还会再犯。以前在国内学心理学,知道“归因”的重要性,所以儿子自小我也跟他的爷爷奶奶等长辈统一口吻,如孩子摔倒绊倒,千万不要去打桌子或椅子(这是中国家庭普遍的举动,也许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了这些心理学知识),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只要摔疼了,下次他会知道小心桌子或椅子的,而如果打了桌子或椅子,孩子永远记得是桌子椅子让自己摔跤的,是桌子椅子的过错而不是自己的过错,那样再次摔跤当然在所难免的了。
所以Love &
Logic的原则之一就是给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务,然后心里期待着最好“办砸”,就可以表达爱和同情了,然后再给同样的任务,这些都是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实践的。比如规定晚餐的时间,错过了就没有。最绝的算是我们当中一个家长在介绍自己经验时,说孩子总是把玩具扔一地,从不自己收拾好,因为家里定期要来一清洁工,孩子还说让她收拾就可以了,于是这位妈妈就说,“你可以不收拾你的玩具,但是事实是我告诉她可以扔掉地上的所有东西。”那位妈妈再也不唠叨让孩子收拾玩具了,其结果可想而知。
Love &
Logic最有效的“配方”(fomula)就是让父母做一个“C. O. O.
L”的“酷”家长。“C” 即一个懂得分享控制艺术的家长(“C” Stands
for Control That’s
Shared);一个让孩子懂得正确“归因”的家长(“O” is for Ownership
of the Problem);一个同样懂得让孩子有机会思考的家长(“O” is Also
for Opportunity for
Thinking);一个懂得让孩子在同情和后果中学习的家长(“L” Stands
for Let Empathy and Consequences Do the Teaching)。
学会控制真是一门很难的艺术,但有一点,或许用“欲擒故纵”来形容比较贴切,管得越多,孩子越觉得他们没有控制的力量,于是越有能量来给你对抗和捣乱,所以,Love
&
Logic最是讲究给孩子选择,让他们在选择中感受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从而很高兴地去做他们自己选择的事情,而如果选择错误,做失败了,又正好回到另一个原则上——就是在错误中学习那一点(Let
Empathy and Consequences Do the Teaching)。
所以,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尽可以不用管这么多,放手越多,越不会重复以前的“越管越管不了”的恶性循环中。
我在这点上也十分欣慰地有所进步,以前让儿子学中文比登天还难,从来很自信是个很好的中文老师,学生家长也很认同,可就是教不了自己的孩子,这一点一直是我心里隐秘的失败感。也想尽各种办法,威胁利诱无所不能,可惜收效甚微。学了Love
&
Logic后,感觉自己以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要求儿子学什么,而他从来没有选择的余地,现在我变成跟他商量,说“想想你是想学课本上的呢,还是《弟子规》,还是写写博客?”,儿子想了想,还是学几个课本上的词吧——哦也——我心里狂呼,面上很平静,并且表扬他的选择,哈哈,终于这一招也管用啊,而以前我总会说“来,我们来学中文”,他立马就说“不学”,于是每次都在“学”与“不学”的战争中挣扎,换一种方式,就迎刃而解了,何乐而不为呢?就是让他们选择啊,不过切忌将选择当做了威胁,像上面的话不能说成“你不学这些词就不能打电脑游戏了”,选择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在电脑游戏和学习之间没有对等的逻辑关系,所以那样的选择其实就是一种威胁了,我们在让孩子做出选择时一定要注意这点,你可以说“等把这些词学完了,你就可以自由地玩了”,只是换一种语气,但没了威胁的成分,这也是Love
& Logic的注意事项之一。
(这就是像家一样的“家长图书馆”)
我还在学习中,也还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昨天,在儿子学校的“家长图书馆”借了两盘“Love
& Logic Solution”(Jim
Fay)来看,说到这个“家长图书馆”也很有意思,“革命靠自觉”,借书还书都是家长自己,自己找自己需要的,只要填上一张卡,记着还回来就行了,想起了在图书馆买旧书也是这样,没人收钱,买书者自己挑好了书,按照上面的价格把钱投进一个盒子就行,“Trust”(信赖)就是这一切的基础。
那么在教育子女上,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也该多些这样的信赖呢,有了信赖,就有了放手的轻松,而获得信赖的人会更加珍惜这种信赖机制,不妨试试吧——
Love &
Logic,我的及时雨。
2007年2月7日11:04分
相关文章:
《LOVE & Logic系列:不再说“不”》
《美国的育儿科学love &logic系列(四):同伴压力》
欢迎进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