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伴压力

(2007-09-20 05:06:52)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教育杂谈

美国

爱与逻辑

love

&

logic

同伴压力

peer

pressure

分类: 亲子教育
 

美国的育儿科学love &
logic”系列(四):同伴压力

 

同伴压力

吉姆 ·菲(Jim Fay)


    今天收到“爱与逻辑(love & logic)”创始人之一的吉姆 ·菲(Jim
Fay)的这封“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的短信,(因为还没有读原著,所以不知这里翻成“同伴压力”是否准确),也很受启发,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

   孩子生活里所受的微观控制愈多,他们愈容易变得有同伴压力。

  
一些家长其实是在训练他们的孩子听从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
)。这一过程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在孩子们还处在早期具象思维阶段,就不断灌输让他们习惯听从来自他们大脑之外的外界的声音。


   诚然,许多时候我们应当承担责任,告诉孩子什么是应该做的和什么时候是应该做的。但是,当这一切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时,那就无疑在使孩子确信,最重要的声音是来自他人的。


   许多家长固守着这样的信条,那便是对待孩子错误决策后的反应,看看,你应该听我的。


  
而当他们的大脑开始发展抽象思维,孩子们会说:“我长大了
,我可以自己思考。”,很悲哀的是,他们的大脑已被训练成习惯听从外界的声音,我敢肯定,你已经猜到,那声音将来自何方:他们的同龄人。


    因此,当你听到一个家长说,他们的青春期的孩子现在已经改变你可以这样想“也许不是,他现在只是听从不同的声音而已。

   弗斯特(Foster)和我在这本《
Parenting Teens With Love and
Logic》的第229页,有讨论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谢谢阅读
!

吉姆
·菲(Jim Fay


                          
同伴压力

Parenting Teens With Love and Logic》


   看了这封短信,深有感触,不要说这些孩子,我们成年人又有几个不是时时在面临着同伴压力,同行压力,有几个是能真正聆听自己大脑和内心的声音呢,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习惯接受外界声音的过程,久而久之,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了,人云亦云,连审美都是别人说了算,常常有些人也会感到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但是随波逐流永远都是安全的。很高兴,现代的人开始注重个性发展了,但所谓个性又是什么呢,会不会也是为了迎合别人眼里的个性而刻意新潮呢?模仿永远是简单的,真正的个性却不是模仿可以学来的,听从别人和外界的声音永远比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来得简单。


  而在我们有天或许会痛惜孩子失掉的独立决断的能力和个性时,有没有扪心自问,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无意地剥夺了他们抉择的权利,是不是在每一次我们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悉心关切中,让孩子无形中失掉了自我聆听的权利和能力?从来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唠叨的人,但自从身为人母,越发觉得自己像我当初曾经“逆反”的妈,不想说,可不说又不行,这是我们常常陷入的怪圈,十岁的儿子常嫌我烦,我也身不由己啊,自从学了“爱与逻辑(love &
logic)”,也知道父母分好几类,理论上当然想成为理想的“顾问型”的父母,这在我当教师的角色中倒是比较理想地体现了,但是当做母亲时,就是一个“直升机似的”救火型,一个唠叨的“教官型”,有时也不想老唠叨,但不唠叨儿子就不会主动去做啊,比如作业的问题,比如完成学校布置的project的问题,有时,我不在家,儿子倒还自觉些,所以,有时也尝试让他独自在家一小会儿(还好,德州的法律中,十二岁以下的小孩独自在家不犯法,只要大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不要使孩子独自在家的时间太长就好),之前给他提出需要完成的事项,然后让他享受用他自己的话讲“不被骚扰的时间”,发现,这样的效果还比较好,之前布置的任务反而完成得比我在家督促的还好。这学期,上五年级的儿子开始放学后自己走回家,这是他在比较“妈妈接”和“自己走回家”后自己的决定,我尊重他的决定,虽然我有时间接他。


   在孩子做错事后,千万管住我们的嘴,不要马后炮地说“看看,你应该听我的。”,即便你事先跟他们讲过可能会遇到的后果。只是在情感的表达上一定对他们表示同情,诸如说“哦,我真为你难过”,注意,千万不可说“哦,对不起”,那样会让他们错觉成是你的错而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了,这是“爱与逻辑(love  & logic)”的最大原则。很高兴儿子所在学校因为推行这一教育思想,培训后的老师和家长都会统一口径的,孩子在这样的统一思想的教导下当然就无空子可以钻或被搞糊涂(confuse)了。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怎样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打击他们做决定的勇气

 

   其实,吃一堑长一智,中西在这一思想上很合璧,在后果中孩子自会学习,不要怕孩子犯错,只要不是危险的事情,让他们跌倒一下也未尝不可,何况,在你缄默的时候,孩子也渐渐习惯听从来自他们大脑和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外界的声音,这是你在无声中给孩子的一个最动听的声音,一笔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有了这笔财富,他们就可以面对各种压力,即便是来自同伴的,真正的个性是从内心滋长出来的,真正有个性的人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从来自哪里的声音,从而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善于坦然面对压力的人,其实懂得听取什么样的声音,压力在他们的耳朵里是另一种声音。

 

附原文——

 

                          Peer Pressure

"The more a child's life is micro-managed, the more susceptible he/she becomes to peer pressure."

Some parents actually train their kids to listen to peer pressure. The process is simply a matter of teaching kids to listen to a voice outside their own heads during the early years when their brains are still operating in a very concrete way.

Granted, there are times when we must take charge and tell kids exactly what to do and when to do it. However, when this becomes a pattern it gradually convinces children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voice is the one that comes from others.

Many parents lock in this belief by responding to bad decisions with, "See. You should have listened to me."

Once their brain starts to develop abstract thinking, kids say, "I'm growing up. I can think for myself." Sadly, their brain has been trained to listen to the outside voice, and I bet you've already guessed where that voice is going to come from: their peers.

So when you hear a parent say that their kid has changed now that he is a teen, you can think, "Maybe not. He just listens to a different voice now."

Foster and I discuss ways to avoid this on page 229 of Parenting Teens With Love and Logic.

Thanks for reading.

Jim Fay

 同伴压力

                                    2007年9月19日15:34分

相关文章:

Love & Logic系列(一)《美国盛行的育儿科学——Love & Logic》

http://blog.sina.com.cn/u/4ac1fb6d010007qt

 

Love & Logic系列(二):Love & Logic的简单原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1fb6d01000atx.html

LOVE & Logic系列(三):不再说“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1fb6d01000aze.html

 

欢迎进入:

 

 

同伴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愈博愈近
后一篇:彩虹那端的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