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拾味——我读“新读写”
(2011-01-24 17:00: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 |
“新读写”系列报刊——我了解到的两届学生都有订阅,但坦白的讲,实用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往往是学生取回班级,便冷落了。偶尔有几个孩子拿过来随意翻翻,或许喜欢其间的只言片语,也会因为没有人与之产生共鸣而丧失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致。时隔一年多,我也没有发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直到这个期末整理教室时,“捡”回来了几期“新读写”,在假期的午后拿来翻阅,才发现别有洞天。
文汇报、新民晚报的名号如雷贯耳,“新读写”正是这两大报刊集团联合主办的。从主办方的口碑足见得这书中的内容不会随意而为,亦不是七拼八凑的垃圾读物。阅览了两本之后,有如下收获:一、年轻的气息,中学生的文笔仿若使我产生了动笔书写的刺激,那些新鲜的文字,荡漾的青春。区别于成熟作家,我必须肯定的说,这些文字,这些选材更吸引我,吸引我去了解这个年龄的心声;二、思考见长,叙议结合。区别于一般的中学生刊物,这其中丰富了点评和议论的内容,引发读者思考的是这些文章的意义所在,更能与诸位点评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的确,我们写文章为了什么?我们写给谁看?难道只有名家名篇才值得我们欣赏揣摩嘛!而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我也在点评者的言语中,归纳了一些评述的方法;三、范畴之广,实为难得。从编者的编排看来,这绝非是单纯性的作文“杂集”,一个特别的版块令我豁然开朗——新感悟,这其中记录的是孩子们对于时下热点、热播的电影、热捧的旅游胜地的感悟。令我想起了某些成年文学类杂志。谁说青少年无法评价更广泛、更深刻的范畴?从他们的笔触中,你会得到意外与惊喜!
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作文指导,时常让我心生烦扰。选材的匮乏,语言的平白,认识的浅薄……纵然方法再多,依旧难以将自己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接轨,他们仍旧瞪着天真的大眼睛说:“老师,写不出来。”一个标题,寥寥几字,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思维搜寻与之相关的几百字,然后再结合老师教的写作手法,真是难为人家孩子了!当下,“新读写”又为我开启了另一扇创新之门。上海特教李强老师提出了“朗读百篇文,构思百个题”的新作文方法。简单的标题扩写很难,那么言多意丰的材料文章再简化成自我的感悟一定简单许多!怎么早点没有想出这个方法呢?回想中考作文,用一段材料作为背景让孩子们写文章,不也是如出一辙吗?我们只不过是要针对孩子的实际年龄将材料内容再丰富一下而已。就如让我读一篇“新读写”的文章我谈不太多想法,但是读完几本“新读写“之后,想法自然呼之欲出,写起文章来也轻松自然!
享受假期的闲适,最难得的是可以随心所愿的翻阅书籍,未必知名作品才有用,未必哲理深刻才有用,未必书厚言多才有用。关键在于自我的感受,启迪思想的书就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