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说历史门头沟斋堂镇灵水村古村落行摄·视界穿山甲1268旅游 |
分类: 北京故事 |
走进“举人村”灵水(2)千年古村落
摄影/撰文 穿山甲1268
(2008年4月4日)
图1
灵水村的面积有6.4万平方米,三面环山,村依山而建,水绕村而流,从高空看上去,整个村子有点像乌龟,龟为“四灵”之一,相传“灵水”既源于此。村里人讲俯瞰灵水的最佳地点应是村南头的山上,我们因为要到村北面的山上看“灵芝柏”和灵水八景之一的“雌雄同树古银杏”,顺便登上北山,尽管看不出传说中的龟背,也能感觉到灵水古村落的布局完整有序,规矩严整。
图2
灵水古村中央区域细观
图3
村内有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号称前街、中街和后街,与两条南北走向的街道相交,形成了古村的主脉络。 这是前街南头的一户人家,门前停放小型三轮汽车,这种车可以在村里穿行,也彰显灵水人生活的富足。
图4
街道全部是石板铺就,这和门头沟其他古村一样,但灵水与大名鼎鼎的川底下虽仅相隔20公里,因为没有川底下村那么大的名气,所以这里古蕴犹存,少了很多“商业”的味道。门前的老汉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知道我们是来参观的,便把他们知道的灵水的故事向我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图5
村里人家的影壁大多数是“福”、“吉”之类的字,很少有图案的,字的颜色也有变化。
图6
据村里人讲,现在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了,孩子上学读书,父母自然也跟着操心,为了上学方便他们带着孩子搬到(门头沟)区里居住,村里剩下的是老人和妇女。我在中街碰到一户姓谭的人家,他告诉我,孩子上中学时,他们就到区里居住,孩子考上大学之后,他们又回到村里。灵水村和中国其他村庄一样已经步入老龄村,在村里我看到的大多是老人沧桑的脸庞和步履缓慢的背影。
图7
和门头沟其他古村落一样,灵水村的能源结构主要是木柴,这些柴都是老乡从山里捡拾或打来的,再用背筐背回家,码放在自家的院子前。
图8
我们试着背了一下这个背筐,至少也有50斤重,象我们这样的壮汉也要费些力气,才能背上它,那些老人和妇女还要走很远的山路,可想他们的艰辛和辛苦。
图9
村里有多处古井,但现在好像没有人再用了。
这口井我看了一下,井口到水面有15米,据说已经废弃多年了。
这是后街古民居一角
图12
位于中街的四合院民居
图13
院落的门楼和石板台阶
图14
这是中街最大的一处空场,中央矗立着两块奠基石碑。
图15
一个是“中国科举文化展览馆”,另一个是“从这里走向未来展览馆”,落款时间:2003年8月,将近5年时间了,不知这两个展览馆真正开工还要等多久?
图16
我们多年的访古探幽,去过很多地方,也学会了怎么和当地的老百姓沟通,以获得更多的我们感兴趣的资讯。到灵水之后,我们就找到了可以提供旅游接待的78号院的刘大妈,我们和她预定了农家午饭,因此她就更热情地为我们导游,介绍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和野史。这个在村北头山上的景观就是刘大妈透漏给我们的,名字叫“灵芝柏”,远远看上去真的有点像山崖上长出的灵芝。
图17
灵芝柏
图18
“灵芝柏”是侧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册的一级古树,编号:11010900432。
图19
没有刘大妈的介绍,我们可能不会找到山里的这棵“灵芝柏”,千年古村落有太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就象这绵延的莲花山一样,蕴藏着无数瑰丽的宝藏,只有去探知,才能发现她的魅力和美丽。
本系列文章:
前一篇:走进“举人村”灵水(1)举人故居
后一篇:走进“举人村”灵水(3)细观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