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说历史门头沟斋堂镇灵水村举人村行摄·视界穿山甲1268旅游 |
分类: 北京故事 |
摄影/撰文 穿山甲1268
(2008年4月4日)
图1
在灵水村我们重点考察了位于后街的“刘举人故居”,据村里的老百姓讲,现在举人故居大部分被中昆集团买断了,不知是保护,还是用于旅游开发,举人故居都被封闭,游人参观大都要吃闭门羹。刘举人故居也大门紧锁,不过我们还是想办法进入了故居里面。
图2
这是第一进院,是个典型的四合院结构,南房木制门窗保存尚好。
图3
正房和东西厢房没有大的损坏
图4
正房内有土炕、地道,还有后窗。
图5
故居大门内侧的情况,两侧墙上写有诗词,与川底下的门房非常相似。
图6
门房墙上的诗词
图7
图8
这是第二进院,只有一排正房,房前有两棵小树,安静、恬淡、充满书香气。
图9
进屋发现房子很大,而且角落上只有一个土炕,北墙的西头有一个小门,还套了一间15平米的房间,由这个房间可以通到第三进院。我估计这里可能是举人的书房,至少也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私秘空间。
图10
故居的西面有一个马厩,门头沟区其他古村里,比如赵家台,川底下,大户人家都有大小不等的马厩,有的还有饲料棚,在赵家台我还发现了小型遛马场。
图11
第三进院也是一间正房,房子的结构好像比其他的房子要活跃些,门套的结构有了半圆的设计,有些动感,更滑稽地是对联地横批:不服你来。大概是孩子们的乐园。
图12
土炕前的木制窗户靠一根木棍支起,暖洋洋的光就撒了进来,一直可以照到炕的末端,那句“太阳都照到屁股了还不起床!”的名言也许就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
图13
正房有西窗还是难得一见的。与其他地方不同,灵水村的很多正房都有北窗和西窗,不能不说是个创新。
图14
这是第四进院,位于故居的东北侧,和故居连同的是个单扇的小木门。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但从院子里晾晒的衣服可以看出,这里还有人居住,而且是至少两代人同住。我用20分钟时间把整个刘举人故居转了一遍,初步估计占地有2000-2500平米,院套院,院和院之间连接巧妙、合理,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和私密性,整体布局很紧凑,空间利用率很高。
图15
到举人村来的游人还真不少,大多是带着孩子来的,我十分理解他们,我们曾经也被我们的父母们望子成龙过,祝愿他们离开举人村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风景和历史。
我把车停在村口的停车场,一起和巨大的“灵水举人村”的影壁墙,留影。
本系列文章:
前一篇:玉兰·花香·鸟语
后一篇:走进“举人村”灵水(2)千年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