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在读者中掀起不小的波澜,书中对“中国式孤独”的深刻描述激发了许多共鸣: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在很多场合表现矜持,而这正是“中国式孤独”的体现。专家指出,要摆脱“中国式孤独”,最关键的是要敞开心扉。
不主动交际缘于孤独感
刘震云表示,“中国人的痛苦不在于生和死,而是孤单”。古今文学作品中,国人多是矜持、孤独的,还讲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孤独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封闭心理。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中国的宴会和会议上,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认识或熟悉的人则会感到孤独,不愿主动与陌生人攀谈来扩大交际。这表明很多人内心有一种孤独感,是内向(并非贬义词)和神经质双重作用形成的人格特质。大部分人的孤独感来源于先天,少部分人是后天转变而来。先天形成的孤独比较持久,后天转变的不会像先天的那样持久,有的人过段时间会自然摆脱。
信任别人 勇敢交流
中国人天生谦虚、内敛的性格特质,决定了更容易被孤独感侵袭。如有的人在热闹的人群中依然感到孤独,这是因为他不善于或懒于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者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别人无法体会。
具有孤独感的人不易信任别人。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很好地和人交际,走进彼此内心,是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的。因此建议人们要相信别人,积极扩展社会交往,多参与社会活动,家人和朋友之间更要积极交流。如果孤独感较强,可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聊一聊,获得更专业的帮助。
鼓励式教育建立自信
专家指出,为了让青少年从小就摆脱孤独感,家长需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教育”。在我国,往往从小就教孩子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这种教育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让人不自信,结果导致人在表达自己时不够勇敢、害怕被孤立,一旦与人意见不合或没有知己,就容易感到孤独。
因此建议人们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教育,经常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成年人也要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暗示。让人们首先自我认同,哪怕与人意见相左也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足够的自信支持下,才不至于感到孤独和被排斥。
专家还提醒,由于种种原因与别人交流少的老人尤其是离异或孤寡老人,他们的内心时常感到孤独。建议这些人多与人交流,不要自我封闭,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己喜欢的运动或日常消遣,能有效地排解孤独感。
小站一共收录和撰写了近8000篇有关健康的文章(健康饮食/健康睡眠/健康运动/健康容貌/健康性福/健康心理/综合类健康资讯等),涵盖面广,简单实用。
//“加油”前必读
//
自助式加油-根据您的需要和兴趣,可在本博首页
“分类”中点击相关主题(如“健康饮食”,直接阅读所有有关健康饮食的文章),达到针对性强、效率性高的“加油”目的。
互动式加油-如果您看了文章后还有疑问,请给我留言或在评论中写下您的问题,我将尽力并尽早以博文、公开征求答案等形式回复您的问题。
欢迎您收藏本博,好随时查阅,同时也方便将相关文章的地址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们,一个善意的提醒,会更温馨亲情、甜蜜爱情、深刻友情哦...爱好自己是对所有爱您的人--最高和最重要的回报!愿小站能做您健康人生的好伴侣!
- 全球第一家中文版电子化
24小时健康加油站
-
曾被加拿大中文电台《博客世界》节目,以及凤凰卫视旗下《凤凰健康》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荣登新浪健康“博客秀”。
每次加油最佳时长<30分钟
!
定期加油,为生命注入能量
!!
进入首页,更多惊喜!!http://blog.sina.com.cn/jiankangjiayouzha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