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诸雄(九.1)态度决定一切
(2013-10-26 08:35:58)
标签:
股市程序公正利益均衡与低价发新股张卫星华生股改思路与办法 |
分类: 散文 |
万科诸雄(九.1)
华生和张卫星在理论上的问题,就是把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的利益不均衡问题,用股权分置问题替换过去了。这是偷换概念。既然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利益不均衡,那么就尽量把它弄均衡就可以了。出对价,让非流通股东付出一部分代价,与流通股东商量着办,这是解决过去的利益不均衡问题。把过去的利益不均衡,尽量弄得利益均衡一点儿。至于未来,利益均衡的要求就是,低市盈率发行新股。
可是股权分置问题,最终却掩盖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当2005年新股再度开闸时,流通股东的利益问题,谁来保护?因为市场化发行新股,那根本就是抢劫流通股东,而不是保护流通股东的利益。
换句说就是,在2006年之前20年中,A股发行价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是以中等或中高等市盈率发行新股;在此情况下,A股的供应量有限,股价的市场定位比较高;此时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就已经不均衡了;那么当2005年新股开闸,再以市场化的办法高市盈率发行新股;而且新股中原本不流通的那部分股票,将来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在此情况下,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均衡问题,就不是一般的“严重”二字可以概括的了。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之间,就是被抢劫还找不到讲理的地方与合理合法地完成抢劫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程序不公发展到极端的情况,这就出现了。
张卫星2005年以自己的能力,忽悠了证监会,他以为为自己的公司找到了一个一夜暴富的机会,却不知证券公司哪能允许他染指这块业务?所有的证券公司在新股开闸后,再又大谈特谈市场化发行,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一边倒地赞同市场化发行,要减小行政干预,到那个时候,华生也好,张卫星也好,他们连屁都没有放一个。他们不知道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吗?当然知道。但为什么2005年以后,他们没有激烈反对市场化发行方案呢?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2005年以后,在甚嚣尘上的市场化发行方案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中,中国所有的经济学家,包括华生和张卫星这两位,都没有反对意见。相反,咱们这些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甚至包括水皮,好像都是激烈反对的。
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办法,一定会把中国股市推向更大的失衡。2005年华生和张卫星,从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利益失衡问题开始的股改,到2009年以后,就造成了更大的市场失衡。这样的怪事,还居然就以改革的名义发生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中国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之无脑,由此可见一斑。现在的市场就是如此。上证指数平均市盈率在10倍左右,还没有见到大底,这要是在以往,那是一定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流通股东将承受两块比原来更大的损失。一是原来市场不会跌到那么低,因为原来股票供应有限,现在是几倍的供应量;原来中国股市是自己定价,定位一直比较高,现在是跟国际接轨,甚至远低于国际定价;二是市场化发行新股,大股东和其他原本的非流通股东,他们圈走了更多的钱,而依然不思回报。圈钱的时候,甚至一样地严重造假。典型的就是2010年的海普瑞造假上市,一次圈走了59.35亿,除掉发行费用后是57.17亿,当时公司的净资产也只有10.65亿。也即流通股东出资57.17亿,只占有10.02%的股份,非流通股东出资10.65亿,却占有89.98%的股份(注意他们现在也变成流通股东了)。股票发行价147元,市盈率高达73.27倍。这只造假上市的股票,自上市第一天起,最高188.88元,就一直下跌,最低复权价34.40元,现在复权价也就46.80元。原始股东都被套惨重。
因此,2005年,我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所有文章,一律只有两个字,反对。博客中国上面我的博客,还有一些文章可以查到,时间是2005年4月20日到5月中旬的。
201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