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科诸雄7   关于市场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思想

(2013-10-24 17:16:31)
标签:

真理

高价

越多

不公平

主导地位

分类: 散文

万科诸雄7   关于市场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思想

 

2004年,我在万科论坛提出了市场公正和程序公正思想。这个思想是三公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三公思想即大家寻常所说的公平、公正、公开,它是支撑一个社会长期和谐运行的思想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思想基础。但中国股市从2001年到2005年的四年熊市,把投资者都套得惨兮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圈钱”,圈钱背后是“重融资轻回报”。上市公司把钱圈去了,而且是高价圈去了,但为什么上市公司可以“圈钱”,而且可以“高价圈钱”呢?为什么上市公司能够“重融资轻回报”呢?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圈钱”,以及“重融资轻回报”,都只是表面现象。其深处的实质是市场不公,即缺少市场公正。市场不公,则是因为参与市场各方,他们在新股发行和投资回报的这个博弈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话语权不同,手中掌握的资源不同,因此他们在这个游戏中所得到的回报,并不均衡,而是远离均衡态,呈现天壤之别。这个问题背后,实际上就是程序不公。所谓程序不公,就是说,按照现在政策制定者制定的一套完整的、被大家所公开承认的游戏程序执行下来,那么游戏的参与者,一定有人吃大亏,还一定有人赚大钱。那么这个时候,导致市场不公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套程序背后的理念出了问题,然后就是这套程序本身出了问题。当这两块都出了问题时,最后就一定有一方出现巨大的亏损。而我们如果要改变游戏结果,一者必须改变游戏背后的理念,二者必须改变游戏程序本身。

打个简单的比喻,比如生产商生产产品,上游配套者提供零部件,银行提供贷款,下游批发商、零售商提供销售和服务。在这个环节中,一般地,各个环节理论上应该取得社会平均利润。正是社会平均利润,让每个环节的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如果某一个环节不能取得利润,那么那个环节的工作一定会没有人去干,最后就是这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都没有利润。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利益均衡、程序公正的结果。

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试以房地产和股票为例:

在房地产市场,市场的参与者有:种房者、远郊农民;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食利阶层、炒房者、租房者和一手房、二手房购买者。

在这个庞大的利益链条中,参与者甚众。但地方政府有手段保障他的收益,这就是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土地招挂拍竞价——这个手段本来是英国在香港最后十多年的时间内聚敛财富的手段,被中国政府学过来了,因此1998年以来的土地市场,中国政府从土地中取得的收益,年增长率达到61.1%,这是几乎不可思议的增速。03年以来,也达到了25.56%的年增长率,也都是指数型增长,很高的增速。

地方政府的上游,是城中村村民和城郊农民,他们因为就在城市内或城市周边,且离媒体近,又抱成团,闹起事来影响大,城市政府手中的钱又比较多,因此,他们是受益者。征地和拆钱,他们都挣了大钱,甚至比很多人一辈子所挣的钱都多好多倍。

但是远郊农民,小城镇周边的农民,因为政府手中的钱少,特别是当所征土地主要用作工业用地时,我们就看到了低价拆迁、暴力拆迁现象。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受尽盘剥,甚至以命相搏。

房地产商为了竞争拿地,想尽千方百计跟各类政府官员处理好关系。他们有多种办法提高自己的利润。比如屯地,政策规定土地闲置两年以上,无偿收回,但我们看到很多土地,开发商一围,慢慢建,多的都建十几年了,怎么就没有收回呢,是文件没有规定还是咱的?于是,10年前拿的地,现在建了卖,而且是以市场的价格,那么开发商该挣多少钱呢?还有,改容积率。比如一块地2万平米,容积率为2时,可以建4万平米。开发商拿到地后,千方百计打通规划局的路子,改容积率,比如改到4,则可以建8万平方米。再如捂盘、制造虚假的销售信息误导消费者等等,总之开发商有太多的手段来抬高房价。于是在购房人和开发商的博弈中,开发商又处于强势。于是我们在中国可以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比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你拿500万去买房,如果是在国外,你一定是爷。但是,现在是在中国,你买开发商的房子,花500万,相当于跟他做500万的生意,但你还是孙子。因为在这个博弈中,你处于弱势。

其他如银行等,银行可以不向消费者提供购房优惠利率甚至不提供购房贷款,比如最近;因此购房人在和银行的博弈中依然处于弱势(只有当房价跳水,房价不抵贷款时,手中握有房产的人,不管银行死活,不还贷,那个时候银行才处于劣势)。

再如高利贷和信托资金,他们在和开发商的搏弈中,处于相对优势。他们挣12%到30%的年利率,在银根紧缩时,开发商怕他们,照样给他们高收益。但开发商在和购房者的博弈中,处于强势,因此开发商宁可贷高利贷,也不降价销售房地产。这才是根本。

总之,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这所有的食利者,他们所得到的利益,全部要由一手房购买者和二手房购买者来承担。这房价还能不高吗?

问题是,在这个游戏中,谁来保证这个游戏的公平呢?前些时我讲到过,当政府再推出以房养老政策之后,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结果:一个年轻人,22岁大学毕业,工作10年,32岁买房,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钱都花了,把自己工作10年所积攒的钱都花了,然后还30年房贷,基本30岁到60岁的收入,都要还房贷,要养小孩儿。60岁后,房子终于是自己的了,可是得以房养老,因为政府手中的钱不够,你得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养老机构,他们负责你后面的十几二十几年的养老。那么这批人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到死的时候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仅有的一套房子,也是养老机构的了。那么他们生活工作一辈子了,只能养活自己。他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呢?被通过一套房子这个游戏,被相关利益阶层给盘剥去了。在这个游戏中,游戏缺乏公正性,正是由于程序出了问题,如果按照这套程序执行下去,最后必然就是有无数的人被盘剥得体无完肤。正是目前执行的这套程序,保证了不同利益链条利益的不公。一个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认可的似乎毫无问题的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这是程序的问题所导致的。正是程序不公,保证了市场的不公正。

股市也一样,国资委等政府部门、大股东、投行等中介机构、一级市场参与者、二级市场参与者、税务部门、管理层。在这个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管理层、大股东和投行,特别是大股东和投行,它们是利益共同体,大股东筹资越多,投行收入越大。然后投行可以搞定管理层、政府部门等等,因此一套程序执行下来,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就只能受损,其长期持股风险,按我06年的统计,15倍市盈率中签的新股,长期持股被套的风险达到55.72%。

2005年股改,张卫星和华生把中国股市的问题,归结为股权分置,认为只要全流通了,解决了大小股东的流通权问题,中国股市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但是从2007年以来,A股市场的熊市已经超过6年了,远远长于2001年到2005年的大熊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因为2005年以后,新股发行开闸,他们走的是市场化发行新股的路子,只想把行政干预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结果就是发行价越来越高,市盈率越来越高,天平越来越向本来就不公平的大股东和投行那边倾斜了,典型的就是海普瑞,造假上市,148元的发行价,73.27倍的市盈率,实际募集资金57.17亿,公司净资产也才两个来亿。

市场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市场以超长期的熊市,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来表达对程序公正的诉求。

一个程序,如果它最后把博弈一方的对手都置于死地,那么它一定将在最后把自己也置于死地。这是缺乏程序公正所导致的最终结果,那就是双输和多输的结局。

中国股市、楼市的博弈,全是如此。程序公正,以它特别的表达形式,在诉说着它背后的真理。

我05年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在《正本清源谈股市》(一)、(二)、(三)中有所体现。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SDT200547037.htm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SDT200549049.htmhttp://www.gsdtfx.com/magazine.php?mod=view&id=1711只是当时这个问题没有谈完,因为行情来了,就改谈别的东西去了。甚为可惜。

 2013.10.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