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的自制力与自制力的培养

(2008-02-11 16:24:21)
标签:

宝宝

自制力

培养

育儿

 

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些让人不容易相信的事发生,所以说她总是带给我一串串的惊喜。女儿是个没什么物欲的人,最喜欢的东西在街上最会主动让我买的东西,无非就是棒棒糖。春节前我带她去妈妈那儿,那是一个镇,满街都卖着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竟然有二三两重的棒棒糖,个儿头快有我手掌那么大了,女儿整天缠着我要棒棒糖,我却不想给她买三五元甚至三五十元一个的棒棒糖,就给她买巧克力吃。我一直相信只要不过度地吃,巧克力其实是种不错的零食。所以在这个年里女儿又有了一个新爱好,就是吃巧克力。

 

大年初三我们带女儿去朋友家玩,朋友往她身上的包里装满了巧克力。这下子三月可过瘾了,吃了很多块,临睡前在床上还吃。后来她爸爸跟她讲,余下的明天再吃,今天就不要再吃了。小小的女儿竟然爽快地答应了,把余下的放在枕边后玩了会儿就睡了。

 

昨天我带了三块巧克力在身上,由于晚上会了三月爸爸的同事就回来得很晚。晚上10点多时我们还在路上,感觉三月太无聊了就从包里拿出来一块巧克力,并剥了皮给她吃了。吃完她还要,我就又取出一块递到她手上,不过我同时告诉她说不现在不吃,等下车到家后再吃,她欣然同意,并且一直拿在手上。

 

过了很久,三月回头边递给我巧克力边说:“妈妈,巧克力化了!”原来,由于三月的手太热,又一直握着巧克力,竟然使手中的心爱的巧克力融化了。

 

想起这两天的关于巧克力的事,我突然特别佩服女儿的自制力,至少我做不到女儿能做到的这种程度。回想起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觉得女儿的自制能力确实很强,比如在我们走路过程中,她遇到一堆沙子,要求玩一会儿再走,我们告诉她,当我们回来时还会经过这里,那时再玩,她就会爽快地说‘好’,然后跟我们继续前行,其实有时我是骗她的,但孩子有时嘴里念念就过去了,绝不会为此哭闹。

 

很多时候,我觉得女儿的这种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因为我从没有给过她专门的训练,反而,她只要有要求我从来都是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她,从不舍得让她多等一分钟。刚才搜到一篇关于自制力方面的文章,内容里面提到中国孩子的自制力普遍较差,但是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通常自制力较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跟自己说话来分散和转移注意力,或者强化意志——我还真说不清楚女儿的较强的自制力是否来自较强的语言能力。不过,当我读完我下面的在日常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后才发现,里面强调的各个环节我平时都做得很好,所以我认为看来女儿的自制力并非天生,而是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她这方面的能力.

 

 

 

以下转自<家长应注重儿童自制力培养>

据新华社电(李萱娜王树华)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忍耐15分钟,你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你的孩子会选择哪种?

 

这是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进行的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在此间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这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只有20%的中国孩子选择等待,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屈斯克利从1997年开始和辽宁师范大学合作进行这项名为“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实验。自我延迟满足是指人们为了得到更大收益而放弃短期收益的能力,是自制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
 

“令人忧虑的是,中国儿童的自制力普遍弱于澳洲儿童,”屈斯克利的中国同事刘文说。

 

 刘文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状况。首先,中国儿童习惯于听命于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外界力量,而很少做出独立的决定。因此,如果父母命令等待15分钟,他们可能会乖乖听话;但如果自行抵御诱惑,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茫然失措,听任本能做出决定。

 

第二个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通常独享父母的宠爱和家庭资源,少有需要忍耐的时候。而国外儿童大多有兄弟姐妹,有通过忍耐和等待获取父母注意力的经验,因而较有耐心。

 

屈斯克利建议,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掌握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十分重要。同时,增强语言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自制力。“那些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通常自制力较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跟自己说话来分散和转移注意力,或者强化意志。”她说。

 

两位研究者都认为,中国父母应对此问题有足够重视,并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

 

 

以下转自<在日常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一、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我记得一个著名幼儿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动手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独立性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从孩子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如:他们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比如,在家里孩子的房间中,给孩子设置一个单独的区域,区域内的东西摆放、活动进行都由孩子做主,让孩子在自己的区域中活动,成人可参与活动但少加干涉,给孩子一种小主人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另外,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碎小事,都是对孩子进行独立性行为训练的良好机会,成人应尽可能把自主权交给幼儿。在买衣服、玩具时,应让孩子参与选择(在不影响整体原则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选择、采用孩子的选择),这样才能促进和激励孩子动手去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幼儿为班上和家庭做一点小事,如帮老师取一样东西,帮父母到附近商店买小件日用品等等,尽可能为孩子提供锻炼独立性的机会。




二、在教育中,利用游戏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设计适合孩子发展的课题。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独立性培养,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主张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她认为,教育者应成为儿童发展的观察者、引导者、援助者。




游戏是幼儿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尊重幼儿对游戏主题、角色的选择,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教师不必急于出面干涉,尽可能让孩子在矛盾情景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自己独立解决纠纷,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次,两个小朋友为争一本书发生纠纷,各不相让,都要先看,一名幼儿说:“我先拿的这本书,你让我先看吧。”另一名幼儿说:“我也就想看这本书,你要先看,我就没有看的了。”这时,我在一旁观察着,看看他们下一步如何处理。他们争执了一会儿,有一名幼儿说:“咱俩一起看吧,我讲给你听。”另一名幼儿表示赞同。这就是说当孩子出现纠纷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事态发展,也许他们会解决地更好。很多时候,幼儿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出很多。放手让他们去做,对于幼儿来说,即是能力的培养,又是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有一次,我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认识空气 ”,一个孩子就问我玻璃瓶里有空气吗?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玻璃瓶放进水盆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一个个小泡从玻璃瓶中冒出,便纷纷说:“有气泡,有气泡。”这样,他们自己得到了答案,显得非常兴奋。




四、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是需要付出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不要一见孩子碰到困难就立即代劳,而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还有的成人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刻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




五、教育者应注意自身个性素质的提高,给幼儿提供正确的仿效楷模。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权威,在孩子面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因素,都可能影响孩子,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展示给幼儿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还应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家长个性中不利于孩子独立品质形成的因素如遇事缺乏自制、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等等,应注意努力克服。总之,教育者应注意陶冶良好性情,在家庭中,在幼儿园中,在和孩子的日常交往中,都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孩子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此外,对儿童进行独立性培养不能忽视幼儿个性发展的和谐性、统一性。儿童的某些品质,如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等等,是和独立性的形成相关联、相渗透的,是形成独立性品质的良好心理背景。所以把独立性格的培养与其它个性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可起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孤立地进行独立品质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疼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作长远打算。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幼教同行们,放开你的手,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吧!


欢迎阅读近期其他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