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 | 孩子哭了,父母懂孩子的伤痛吗?

标签:
孩子妈妈哭了家长薯片 |
分类: 心灵随笔 |
文 | 彭静
— 孩子哭了 —家长回应千百态
比如“孩子哭了,家长的回应方式是什么?”从这个切入点看看以下的例子:(文中孩子名字都是化名)
1.3岁妞妞被一个大点的哥哥推了一下,结果她哭着去找奶奶,奶奶说:“不哭不哭,不就推了一下么,没事的哈。”
2.两个同龄的男孩抢滑板车,其中一个以失败而告终,哭得厉害找妈妈,妈妈说:哭什么啊,你是男子汉不哭啊,谁叫你抢不过人家的。”
3.蒙蒙,2岁,我见过她三次,三次她都在哭(我不知道为什么哭),我看见三次都试图往妈妈身上爬似乎希望妈妈抱,妈妈的回应总是:“哭什么哭,就知道哭,烦死了。
4.3岁的卡卡喜欢吃薯片,他跟妈妈说要吃薯片,妈妈说不行;孩子哭了,妈妈说:不许哭,跟你说了不许哭。孩子吓得不敢哭了。
5.1岁多的宝宝爬小坡没站稳,结果摔了屁蹲,哭得鼻涕眼泪一把的,妈妈抱起她,用手揉着孩子的摔到的部位,说:宝宝哭的好伤心,宝宝摔疼了是吗?妈妈给揉揉,妈妈知道很疼。”
......
— 哭有很多意义 —否定哭的行为会带来伤痛
当你看完这些例子,看见了这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哭后家长的回应,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毫无疑问的是第5个妈妈的回应会让人觉得很舒服。
而前4个例子家长的回应是十分常见的,我们从小直至长大多数都被教养着:不许哭/不能哭/哭解决不了问题/哭没有意义/哭让人觉得烦燥。
这些想法灌注到骨子里根深蒂固,我们深深的认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学会了:当想哭得时候偷偷躲起来,不让人看见/哭真的是很丢人/不相信自己在哭得时候有人可以理解到,等等。这些体会真的让人感觉到深深的丧失。
在过去有段时间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总是会说不哭了,不许哭了。在我看来,“哭”有很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当下的一种情绪和需要的表达。当家长否定孩子哭的行为甚至反感孩子哭的状态,殊不知给孩子带来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伤痛。
— 案例分析 —觉察孩子真正想要和你表达的需求
回到以上例子:
第一个孩子被哥哥推了,可能很疼,感受到被欺负了。当她去找奶奶实际上是在寻求保护。奶奶的回应无疑会让孩子更加的伤心,甚至会觉得当自己被人欺负去寻求保护是不对的,是不值得被保护的。
第二个孩子在争夺滑板车失利,这其中存在着竞争,当竞争处于下风时,孩子感受到的是羞耻感和挫败感,自恋的受伤,他的哭实际上在向妈妈寻求支持安慰。妈妈需要给予支持并告诉孩子如何去处理这样冲突的发生。而妈妈的回应只会强化孩子的挫败羞耻,并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无能。
第三个孩子哭泣的最初原因不明,但妈妈的回应会让孩子更加恐惧,担心妈妈会不喜欢自己,而这种担心又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陷入恶性循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而哭是他们比较常用的方式。
第四个孩子卡卡感受到了一种被拒绝,没有被满足的伤心,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吃薯片,告诉孩子拒绝的原因,如果是出于对孩子身体原因考虑要做到“不含敌意的坚持”。而这个妈妈的回应会让孩子很困惑甚至会觉得自己提需求是不对的,而需求被拒绝后的伤心也是不对的。
第五个孩子最小,而妈妈的及时对孩子情绪共情和对疼痛的理解,让孩子很快就破涕为笑,并且我看见孩子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妈妈她摔到了什么地方,孩子和妈妈有着良性的沟通。
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当人离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会哭着送别,哭,一个简单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行为,它没有对错。孩子需要哭,需要被允许哭泣。当你的孩子哭得时候,请试着给孩子一点哭得空间,理解孩子那些躲在“哭”后面没有被诉说出来的需求和感受。
有时家长的回应是无意表达的。但是无意,并不代表没有伤害。如果可以觉察,就让这份伤害减少吧。
本文作者彭静,编辑/冯祺,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发请标注:作者彭静,转自公众号sixuantao;商业性质的转载及纸媒用稿,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