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领导暗访学生宿舍时发现了安全以外的问题。有的学生宿舍脏乱差之极难以描述。很难想象,那些衣着光鲜、英姿勃发的靓妹帅哥们竟是从那样的地方走出来的。有的领导担忧,万一招聘单位看了这样的宿舍,估计不会愿意再把就业机会给它们的主人了。
很自然地想起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老话。校领导对此的担忧有无必要?在当今社会,这句老话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东汉时有少年名叫陈蕃,一心想干大事业。其友薛勤见他独居院内龌龊不堪便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此,是否注意清扫自己居住之地就与能否成就大事联系了起来。当然,此后人们在应用时还不断衍生出了更多的深层次的含义。
被质问的陈蕃是否由此醒悟而发奋清扫自家院落,我不清楚。但这个陈蕃最后官至太傅,不知算不算扫了天下;没有人记载薛勤本人的私宅卫生状况如何、是否亲自打扫,只知其除了这句传世名言之外在历史上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这个典故除了教育者本人想用此来教育那些不务实的空想者之外,尚无成就大事者与清扫自己屋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的数据和例证。所以,显得没有太多的说服力。最近待任总统奥巴马的成功被媒体们从基因到言行分析了个入骨三分,也没人提到他自己是否注意清扫卧室。
有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对于每个人来说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自己在清扫房间中,也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做人做事治国的道理,也是毋庸置疑的。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自己周围的环境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也是应该的。住进了集体宿舍,更应该注意考虑他人的感受、维护公共的卫生。
过去常说,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现在不少人连自己门前的雪都不扫了,甚至自己的屋子都不扫。许多大学生都不屑于自己动手做任何生活琐事。不少家长都说,孩子回家时包里背的是积攒下来的脏袜子、内裤等。一个母亲告诉我,前不久在德国读研的儿子回国省亲时不远万里、带回了一箱子没洗的脏衣物。对此,家长们都十分无奈。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一路洗来,要想变成自己动手,真的太难了。依我所见,这些虽然都是细枝末节、无伤大雅,但自己洗洗也没啥不好的。起码省得背来背去的了。
咱不管奥巴马是否自己打扫宿舍。起码宿舍干净了,自己先受益。尽管我们可以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尽管可以请小时工做保洁,但有些事情还是要自己做的。做了之后,还会体验到其中的辛苦和不易。我提倡大家要扫一屋。俗话说,劲儿使过了,还会再长呢。这点小事儿,累不着。能够自己清扫自己的小屋、打点自己的生活,也是不断成熟、有责任感的一个标志。
但我不大主张把扫一屋和扫天下牵强地挂起钩来。因为,这两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可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旁观者,不必用把是否清扫自己的小屋,作为评论和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大业的主要标准。作为当事人,则要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事情。
大学校园里的山寨生活......
上海4名女生丧命火场留下了什么?
北京大觉寺的人造古松,我看早该拔!
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
你没看见我在拖地板吗?
惊见:北极熊驮上了爱因斯坦......
“好色”究竟有多难?
半夜三更,谁在想着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