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贤论姚崇》详注3
(2022-11-25 19:58:43)
标签:
姚崇详注历代名贤确论孙甫文化 |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
《历代名贤论姚崇》详注3
孙之翰论“相姚崇”曰:天子任辅臣,非知其才,谅其忠,推诚待之,何以责成功?辅臣荷天子之知,非素蕴策画通达时务,尽节行之,何以称大用?明皇之任相,姚崇之事君,得其道矣!
初明皇以崇可相,将召之。张说辈谗言交谮,一不能动。遂以大柄付之。崇亦荷其信任之意,力救时弊,行之不疑,数十年纷乱之政,旬日而变。纪纲法度,卓然振起。非君臣相待之诚,至深至悉,何以及此?
然为姚崇则易,为明皇则难。自中宗复位,承武后暴政之余,且为韦庶人所制,用奸贪,去忠良,官职无序,纪纲大乱。以太平暴横,不改其恶。中外人心,思治甚切。崇有才智,固能观时事之弊,知其变之之术。一日当国,政顺人心,行之不难尔。
明皇居藩邸,已愤时弊之甚。即位之始,锐意求治,任崇固宜。但张说有辅翼旧勋,帝所亲待。方居左右,与崇不协,崇虽才过于说,适在疏远,明皇不信亲近而信疏远,不任说而任崇,此所以为难也。
呜呼!人君知疏远之臣,贤而可任,付以大柄,推诚待之。遂使尽心时政,成开元治平之业。后之人君,观其任贤之道,得不以为法哉?
注释:
孙之翰即孙甫。孙甫(998-1057),字之翰,许州阳翟人。天圣八年进士,累官刑部郎中、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著《文集》七卷,《唐史记》七十五卷。《宋史》列传第五十四有传。此文见于《唐史论断》卷中。题目原为《相姚元崇》。
天子推诚可以责成功。推诚,诚心诚意相待。《淮南子·主术训》:“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象形。”《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辅臣尽节乃可称大用。尽节指戮力效命。桓宽《盐铁论·非鞅》:“人臣尽节以循名,遭世主之不用。”
得其道。合乎君能推诚而臣能尽节的规律。
此节说推诚之难。《礼记·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郑玄注:‘柄,所操以治事。“谓礼为人君持以治国之本。后以大柄喻握以治事的大权。至深至悉,深说程度,悉说广度。
中宗指李显。武后指武则天。韦庶人指点唐中宗皇后韦氏。李显两次称帝,683年-684年,实权在武;705年-710年,实权在韦。景龙四年(710)唐中宗暴崩,韦氏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韦后临朝称制。不久陆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假以韦氏谋害中宗为名发动政变,拥其父相王李旦(睿宗)复位。韦皇后与安乐公主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称韦庶人。
太平指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约665-713),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极受父母兄长尤其宠爱,权倾一时。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
唐玄宗李隆基永昌年间(689)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唐隆政变(710)后为太子,先天元年受禅为皇帝。做皇帝之前的日子,在自己的王宫,都称藩邸。
张说689年(永昌元年)中进士。唐睿宗时为太子侍读,早就陪侍在李隆其身边。所以说姚崇疏远,张说亲近。
总结全文,重申皇帝任贤之道。突出唐玄宗的雄才大略。本文重点在明皇不在姚崇,见解独到,分析深入,辞气沛然,比范祖禹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切合《资治通鉴》的本义,但并不是《资治通鉴》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