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望月》详注
(2022-11-08 19:20:23)
标签:
秋夜望月姚崇诗歌详注 |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
《秋夜望月》详注
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
桂含秋树晚,波入夜池寒。
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
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六十四。秋夜望月,一个诗人惯用的题目。对月望长安,把自己归于羁人,可见当时姚崇应该在京外,属贬官时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余鉴,鉴是明镜。作者深有寄托,言外之意说,明明白白我的心,只有月亮才知道。可是月亮之外,其他人或有不知或有误解。
鲍照《代悲哉行》:“羇人感淑景,缘感欲回辙。”中国古诗最多的题材就是羁人诗。羁人即旅人,客居在外。戴叔伦的《将赴湖南留别东阳旧僚兼示吏人》:“智力苦不足,黎甿殊未安。”佛家教人净心、安心,心未安,往往有所思,有所念,有所忆,有所望。身在羁旅,最易感愁。
此句宜读为:黄昏的桂树尽染让人伤感的秋色。桂树,点明秋天,照映月亮,又强调树枝的高大。因为高大,才能尽染秋色。古人之秋色,一强调白色,一强调凄凉。这与月光照到桂林树上景象一致。
此句宜读为:夜晚的池塘荡起水波更使人感觉寒冷。
月光照耀着高耸入云有树枝,那样的明净。景含突兀、单调、清晰。灼灼形容月光,但没有热烈、盛大的含义。只是为落叶净尽的树枝营造底色。月光越是明亮,树枝越显孤独。此桂枝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后园的两棵枣树。
光光,闪光的样子。草间的露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白光,亮晶晶的。观景之细,可见月夜怅望持久。同时也有感慨身如零露的意思。
所思迷所在,我所思的什么,现在在什么地方,我也不清楚了。这种写法,表达一种惆怅与无奈。汉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在桂林、在汉阳、在雁门)。”点明所思所在,恰恰表达的就是迷其所在。王维《寄荆州张丞相》诗:“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荆门。”所思迷所在,在说明所思之深,所在之远,所见之难。
长望,久久在凝视。长叹,深深在叹息。独字是本诗感情主调。月亮可望不可及。所思可望不可及,内心充满无可奈何。
诗意相对隐晦难测,桂树,也若虚若实。如果我们断为实写,则高耸的桂枝,应该是南方桂树的特征。桂树原产中国西南。后作为观赏树种各地都有栽种。神龙政变之后,姚崇被贬,先后到过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许州任职。当京后再贬,又历任申州、扬州、同州等职。相对较远而南方的是越州、常州。姚崇任职的越州,当是越州会稽郡(今绍兴),而不是越州合浦郡(今广东)。
附录一:
历代“秋夜望月”诗选:
张九龄《和吏部李侍郎见示秋夜望月忆诸侍郎之什其卒章有前后行之戏因命仆继作》:
清秋发高兴,凉月复闲宵。
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
同时亦所见,异路无相招。
美景向空尽,欢言随事销。
忽听金华作,诚如玉律调。
南宫尚为后,东观何其辽。
名数虽云隔,风期幸未遥。
今来重余论,怀此更终朝。
李林甫《秋夜望月忆韩席等诸侍郎因以投赠》:
秋天碧云夜,明月悬东方。
皓皓庭际色,稍稍林下光。
桂华澄远近,璧彩散池塘。
鸿雁飞难度,关山曲易长。
揆予秉孤直,虚薄忝文昌。
握镜惭先照,持衡愧后行。
多才众君子,载笔久词场。
作赋推潘岳,题诗许谢康。
当时陪宴语,今夕恨相望。
愿欲接高论,清晨朝建章。
戎昱《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
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初惊桂子从天落,稍误芦花带雪平。
知称玉人临水见,可怜光彩有馀清。
武元衡《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
坐爱圆景满,况兹秋夜长。
寒光生露草,夕韵出风篁。
地远惊金奏,天高失雁行。
如何北楼望,不得共池塘。
司马光《秋夜望月》
万里氛昏歇,金波秋更明。
星连河渚闇,风绕桂枝生。
鳷鹊临华馆,新丰落故城。
古今佳赏尽,殊自有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