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捕蝗》详注2
(2022-06-06 19:44:50)
标签:
姚崇详注姚崇捕蝗唯物论担当 |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
《姚崇捕蝗》详注2
臣闻安农非伤义也,农安则物丰,除害则人丰乐。兴农去害,有国家之大事也。幸陛下熟思之。”上喜曰:“事既师古,用可救时,是朕心也。”遂行之。时中外咸以为不可,上谓左右曰:“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敢议者死。”是岁,所司结奏捕蝗虫凡(缺)百(缺)余万石,时无饥馑,天下赖焉。
注释:
农安则民丰,除害则民乐。并非害德伤义,反而是国家大事,一步步,强化灭蝗理论的说服力。人丰乐,即民丰乐。唐代讳莫如深李世民,改民为人。
《后汉书·贾复转》:“是时列候唯高密、固始、胶东三候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便称国家大事。
希望皇帝好好想想。
姚崇的话让皇帝转忧为喜。姚崇善于把为国为民和从实从上结合起来,故深得帝心。
其他人也有不同意见,以为灭蝗不可行。中外,内官与外官、内宫与外廷。姚崇灭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贤相即姚崇。敢议者死,是不许再有议论。某些议论本身联系到最高信仰与理论之低基础,能照见人生的矛盾,不宜分别而论,更不宜长期公开讨论。因为灾难不等人。
捕蝗数量缺二字,稀奇。《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四十九引此段文字,直接说“百余万石”。《旧唐书》只说汴州范围,计有十四万石。
饥馑,音jjn,《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说明有效降低了灾难性后果。
天下赖以安定,人民赖以勉强度日。
一般人论姚崇捕蝗事,都要提及“唯物论者”。天天新看来,一看宰相担当,二看皇帝信任。君臣之间无间然,又在于姚崇对传统文化、对政治权术、对事实效果的全面把握。为国为民的实干,这是宗旨;能够巧妙利用权术,达到为国为民的实际效果,这是姚崇的官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