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放的花朵.月光
(2009-12-02 22:42:29)
标签:
随笔感受记录文化 |
分类: 未开放的花朵散文系列 |
月光
一个女人总希望自己可以不倾向一方,把握住自己,却又时刻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支点,可以支撑起一座雕饰满花纹的圆形大楼,那个点在哪里,或者根本不存在,她根本不在乎,她只在乎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一种假设。
无数专业的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本身都带着欺骗性,这些字里行间带着技巧的美妙幌子在读者的眼球前招摇过市。这就是为什么一部日记式的文学作品会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因为只有在写日记的时候,人的心灵是完全放松的,是不需要去知道是否有双眼睛在看着你是在歌功颂德还是在粉饰太平,或是在歇斯底里的挖掘文字里的讥锋等等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我从上面的女人心理说到这里的文学作品,似乎是两件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事实上,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联系,大众总是用来欺骗的,也是需要欺骗的,他们被文字的华丽和技巧所征服的同时感受漂浮在水面的美丽,却无法进入本质的真理。就像女人仅仅需要一个理由就可以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一座大厦的支点,却并不知道这个支点的具体位置或者是具体的材料,这个支点是否可靠,是木结构的还是混泥土机构的她毫不在乎。这一点碰巧被一个聪明人说对了:弱者,女人的名字。本质在女人的世界里往往被忽略,所以弱者很容易就在无形中造就。
天空的月亮,皎洁如玉,没有半点掩饰,却美的出奇。这种只属于天空的美丽也惟有天空才可以独占。诗人的眼睛也可以偶尔窥见她的美丽,所以高歌吟颂,“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美丽的结构被唐朝的李白描绘的刻骨无奈,无法说这不是世间的本质。孤独,被皎洁的月光无意间挥洒得如痴如醉,而诗人似乎也惟有在半神志不清的时候才真正看到了清醒的时候看不见的东西,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人生的无奈,而其中却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崇高应运而生,涣散的意志和得意的情感互相结合,组合成一对无与伦比的伴侣,静悄悄地潜伏在我们眼前任何一处被忽略的物体里。
读卢梭的《忏悔录》和《一个孤独者的沉思》,我们看到了这种本质在内心如流水一般的流淌,或许这正是读一百本模拟两可的哲学,分析学,辩证法都无法教会我们的东西。那是一个经历了磨难的孤独者对自己的总结,同时也在轻声的呼唤那些需要被唤醒的灵魂,那个安徒生希望得到永生的灵魂----这个带着残缺却依然美丽光滑的神奇东西。就像我现在的内心波澜起伏,却不得不仅仅用日记记录下的这些文字,你可以说这些东西毫无用处,毫无格律和技巧的装饰,但是我惟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说出一些脱离开写作规范才可以流淌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