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有奖擂台赛现代区作品赏析
(2009-12-01 20:08:26)
标签:
诗歌记录感受紫月诗赛文化 |
分类: 经典.摘录 |
在身外的光辉和尘埃中 --读魔头贝贝的诗 蓝紫/文 我一直很喜欢这个说法:诗歌是灵魂在肉体之外的有形游走。所以,当我看到了这首诗的标题:《在身外的光辉和尘埃中》时,心中那根隐秘的弦就被莫名地拔动了,一种阅读**随之产生。读魔头贝贝的诗,确实能感觉到这种来自灵魂的气息。 魔头贝贝的这几首诗,在标题上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穿过菜市场》,他的诗歌标题,基本是以“在……中”为框架,《在身外的光辉和尘埃中》,《在自家的小卖店》,《在到处都是的不是中》,《在渐渐老去的风景中》。从这些标题来看,在诗写的最初意识里,诗人很注意在场感,身体在场、感觉在场、灵魂在场。而一首诗中,诗人是否在场,尤其是灵魂是否在场,则是一首诗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灵魂的标志之一。 《穿过菜市场》很耐品味,诗人以他敏锐的感觉,赋予了萝卜、鸡鸭、鱼、羊等这些菜市场中等待生命结束、砧板上任意宰割的食物以灵魂。而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笔峰一转:“我也不能例外。/我向前/向钱。/血一滴一滴/滴入下面的塑料盆/--羊/缺了半边。/我也无法更改。”我也不能例外,等待生命的结束,被(时光、生活或命运)任意宰割,甚至已经“缺了半边”,但却无法更改。 我读魔头贝贝的诗不多,但从这几首诗中,发现他很善于营造场景,他总能从看似随意,实则精挑细选的意境中,从平日里习空见惯的植物、动物的细小处发现世界的、心灵的、生活的秘密。在身外的光辉和尘埃中,其实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而我们能够感触到的,只是与灵魂发生瞬间交织的那一刹那微妙的感受。他的诗总是能够直抵读者的心灵:“而我返回在没有/你的路上。”“有时我遥望你/没有眼睛、火焰、呼吸”中凄美而绝望的感情;“起风了。门口垃圾袋飞翔。/唰唰的树叶/使无我有了声音、颜色、形状。”中对生活深刻而隽永的体会;“那些我曾认为/知道的事已经/面目全非。一点五六米。低于棺木。”中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等等。诗人对语言的敏感、对诗意的捕捉,对所处世界之中的各种感悟,接通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灵魂的颤栗。2009/12/1 附作品:http://www.zyshi.net.cn/viewthread.php?tid=131302&extra=page%3D1 《紫月诗刊》第二届年度有奖擂台赛推荐作品简评
荒原狼的诗在很多的文学论坛都能看到,并在他自己的作品中逐渐的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写作风格。直抒、直观、简洁的语言、通过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直击现实。就象一个黑暗中的孩子呼唤那些若隐若现的光明,唤起人们关注的目光,唤起人们对自我的本身关照,唤起在生活重压下被人们的遗忘的“信仰”。虽然《草民》只有简短的26个字,但那//一根筋儿的草//,被赋予人的品质和性格。//尽管风挖走了一切//,但她//还是紧紧地,把土地抱在怀里//通过自然现象张显人性之美,张显坚毅与执着的本性。《草民》更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怎么也抹不去的“烙印”。而“风”的属性,也值得体味。《与鸟儿说》让我借用一些经济学中的词来诠释解她,在这顶天空下存在着“二元世界”,不同的是鸟儿的头顶笼直观看的见,而我的那顶是无形的,无论他们怎么扑腾,都没有一双自由的翅膀。因为在“二元世界”的这顶上面还有个更大笼的在等待着他们。这样说似乎少了审美的成分,但审美有时只存在文字之间,她的背后才是根本的所在。如果再把下面的三首都衔接起来拿作一个整体看待,那么在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许多的现象,只有透过它才能看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实际上立光的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在《领导视察》、《低下头来》、《啃老族》中运用反复的排比来实出,强化效果,使语言更有条理性。末首的结尾吸取了名间传统的打油诗的表现方法。增加了作品的可塑性和讽刺意义。全诗借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种种的现象,来表达了在这场洪流中作为一个诗人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的深刻担忧。 结评:现实性的作品,当它超越现实本身才能更有意义。 附作品:http://www.zyshi.net.cn/viewthread.php?tid=131302&extra=page%3D1
姜维彬的诗以“祖国”为开篇,作为对母亲生日的献礼,用//一根大柱子矗立在园中央//,那面比火还红的绸缎//,象征华夏子孙不屈的脊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流露出作为炎黄子孙中一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并村》就是共和国广大农村变迁中一个小小缩影的代表。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充满彷偟与感伤,但也带来了幸福与新的期望。//民众村,湾头村//,一头是母亲,一头是父亲//,无论是什么使她们离开家乡,故土都象一根软软的线缠绕在她们心中。而《国旗》也好,《我和我的乡村》也好。更多的是把一种寄托写进心里,把爱洒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里。从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萤//,到//我和我的乡村均匀地呼吸//,都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自己生命的爱化在这片土地,使自己连同一山一草,一花一木来感同身受的体会他自己构筑的这个“王国”。如果说这世上有种飞翔的鸟 ,那么姜维彬一定是歌唱着去寻找花丛中的芳香,绿意而充满生机的森林,散发着难以割舍的泥土。整组诗从架构上由大而小,情感由真到挚是一个逐渐凝结的过程,好比一滴小小的雨露。语言生动有力,情景鲜明。表现出诗人少有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结评: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生活”共同存在。 附作品:http://www.zyshi.net.cn/viewthread.php?tid=131302&extra=page%3D1 我所阅读的诗人张凡修。都说文学来自生活,那么诗歌也不例外。而辽西诗篇恰恰来自生活的土壤,并展现出它独特的地域性。《一场雨的远》以一句民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开头,用一种俗成的语言还原一段真实发生的故事。(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公磨刀的日子)。从//烦躁农谚,私奔的三女儿//,再到//追逐嬉耍的小外孙,他有足够的耐心唤回一家人的团圆, //,但无论如何,那场雨的远,永远都是那岁月背后心中的一道裂痕,挥之不去,而“生活的本质”才是意义所在。 《老哈河此岸》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然的场”中,用移动的视角感知并敏锐的捕捉周围的景象,通过比喻、生成、缩影、营造出一个个细小的场景。将自己融入其中,只保留“独立的思想” 《驴耳朵沟》用象征的方法,营造出辽西大地上那些特有的地质地貌。干旱与坚挺、苍凉而深厚,放眼望去山矮,水薄,沟浅。//寡妇雪梅//的比喻充满生活情趣,似“母亲的存在”,而她的背后分明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她的依恋。(尽管自然环境带给她们诸多挑战)。更多的诗人投去的目光。 《王子坟的古柏》通过对古柏的细腻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深入到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用语言的功能深入简出,运用自然呈现的景观对乌鸦赋予“扮演角色”的意义。从,//树干上的字母,铜牌的位置//,再到,//历代扎萨克亲王及王室,//入殓时的八字//。是一种由高到低,由大到下,由远而近的视觉线索。来衬托萨克亲王的王陵。由于萨克亲王特殊的身份联想到那个曾经征服世界的伟大王朝,联想到一个民族的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和沧桑巨变。最后借助//已长出蝴蝶样的斑斓,牢牢吸于根部,它,独居//。努力完成传承的转变,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附:“王子”的先祖名声显赫。喀喇沁右翼扎萨克亲王及王室的先祖,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麾下名将者勒蔑的后裔。
是蒙元开国重臣首辅,蒙古“四杰”之一。 《一瓢凉水》通过回忆,对生活中熟悉事物的描写。力图还原在特定时间下某些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一位慈爱女性的形象,尽管有些模糊,但细微的细节,生动的语言,真挚饱满的情感,思绪的控制让人读来颇为感动。 结评:很难让人接受,很容易让人接受。 附作品:http://www.zyshi.net.cn/viewthread.php?tid=131302&extra=page%3D1 以上是我对这次三位诗人作品的一点简评,由于水平有限,不到之处还望凉解。还有很多诗人的作品都非常不错,在这就不一一指出了。谢谢大家的热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