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尽信书不如无书

(2009-09-17 17:18:48)
标签:

随笔

感受

记录

文化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来查了相关典籍,发现这其中还有一则小故事。故事大致内容就是讲了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讨伐荒淫无度的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由此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在这一场异常激烈的的长期战争中,无数的将士血流成河,白骨遍地,在战争处于白热化的激烈程度时,两军之间竟然到了分不清楚敌我自相杀戮的程度。在《尚书.武成》一篇上有记载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后来我们的孟老夫子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以仁义济世为己任的孟夫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出了以上的那段话。

 

“尽信书不如无书”,而这短短七个字留给后人的却更是很耐人寻味的一种人生智慧。很多人读书容易将自己置于书海之中被书本中表面的意思牵制着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丢失了最可贵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什么都按着书上的意思照搬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活学活用,盲目迷信书本的价值,造就了无数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固然,读书如若不深入其中,感受切腹之痛痒也不能完全吸收书本中有价值的东西,但迷信书本上的东西往往是适得其反,并且很多哲理性的名言名句它所反应出来的并非字表的含义,我们必须举一反三才可通晓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意。

 

早先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登山运动者,当记者问到:“请问,在被您征服的这许多巍峨高峰后,您觉得最让你感到幸福的是在征服哪一座山峰的时候?”登山家想了一想回答记者:“在我登上的这些山峰中,并没有哪一座山峰让我感到特别幸福,相反,在我登山后回家休息的一段时间里是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候。”当时,这个回答并不能让记者满意。登山家后来又说:“在我登山的时候更多的是危险、艰辛和时刻激发自己的潜能向上攀登的决心,一旦我征服了这座山峰回到家休息以后,我觉得我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事,随了自己的心愿,我就可以坦然的在家好好享受一段安宁幸福的时光,从中细细回味在登山过程中的刺激和成就感。”

 

这个回答说出了一个真实而朴素的道理,正所谓:“动则王,静则圣”只有当自己经历了某些事后,做成了自己想象中的事以后,才能从中获得具体的幸福感以及对自己更大的自尊和更为深刻的思考。这个道理和“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细细想一想,如果书本上的一些道理,你曾经亲身经历过,再去做个比较后是否会领悟的更加透彻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是人类智慧的摇篮,少小不经事之时多读多记,不懂其中真意的时候就不去死硬的参透,到了某年某月,你再偶尔回味那些曾经让你懵懂迷茫的道理自然又是别一番的滋味。孔夫子曾说过,不近天命不可读易,这句话不是不无道理的呀。


                                                                2009。9月1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