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娉舒
陈娉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720
  • 关注人气:3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射雕时代》:发散青春气息的思想碎片

(2006-12-01 22:23:14)
分类: 个别旧闻
(2002-07-08)
7月6日下午2点,在文化圈内一贯人气颇旺的网易文化频道热闹非凡。号称“国内首次网上新书发布会”向众多网民隆重推介一本名为《我的射雕时代》的新书。网易同时还宣布推出“谁是谁的江湖梦;怀念83射雕......” 等发言专题,并举办“我读《我的射雕时代》”征文。
 
《我的射雕时代》是一本关于金庸小说的故事新编集锦。书中收集了24篇文章,分散在“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年跃马长安市”、“醉里挑灯看剑”、“谁见幽人独往来”、“阴差阳错”、“老大哪堪说”、“千里觅封侯”等多个子专题下。文章套路大多借用金庸笔下人物及情节、场景,进行“乾坤大挪移”,讲述不同现代故事,抒发当代人体验。比如,《小龙女:有时爱情徒有虚名》说的是杨过不再甘于陪伴小龙女在活死人墓中生活,而借助小龙女武林霸主的地位和“姐弟恋”在媒体上炒作,以提高他在江湖上的知名度。人们不难从中看到现实中“锋菲恋”的一些影子。
 
全书处处可见对金庸式文字的模仿,却分明有新人类特有的鬼灵精怪式智慧在闪光。比如,“我的射雕时代,开始于某年某月的大学校园……”,“当鼠标成为武器,黑客成为英雄,曾经的刀光剑影化作板砖横飞,当年的侠骨柔肠又会是……”等等,正如该书在封底所宣称的——“金庸的世界,我的故事”。
 
据说,套用武侠故事改编发表文章的写作风气在网上特别盛行。而三年前网易文化频道开播后所设立的“乱弹广场”论坛,算得上是这股“故事新编风”的源起地。两三年下来,仅是“金庸新编”,就积淀了大量文字。此番集结成书的20万字,便是来自网易文化。“它们反映着时下一种独特的文化潮流。”该书主编之一王毅说。
 
网民对该书的文字似乎颇为推崇。“无叶之城”说,“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是医治我幼小心灵创伤的良药。我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他们在象牙塔里以纯真情感演绎着美好的人生。于是,其风景如画,其甘美如泉,其醇美如酒。”网友“菩提”说,“《我的射雕时代》本身或许还是一些现在进行时的故事版本,喜欢上这本‘小’书,只是因为,时代是一个‘大’词,它所承载的东西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作为一个‘大’词,‘时代’始终会与某个时间段息息相关,意味着一个传奇,是过去式的。”
 
《南方周末》则评说,“‘《笑傲江湖》升级版’是一次‘故事新编’大会师,其中‘手术’做得最成功的要算‘主刀医生’黑开水(记者注:该书作者之一)在《一人一片海》中改写的独行花盗田伯光了。”
 
书中24篇文章出自20位作者,他们大多生于“70年代后80年代初”。“平时跟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聊天,尽管就差几岁,还是觉得很多想法格格不入,有代沟。可看了这些‘故事新编’,只觉得很亲切,好像突然间和他们成了一代人。”30岁的王毅分析,“这大概同是读着‘金庸’长大的缘故。”
 
《小龙女:有时爱情徒有虚名》的作者“白开水”人在辽宁。1975年生人的她在电话里自称“看金庸小说都十几年了。每一部‘金庸’都看了好几遍。《天龙八部》5遍,《鹿鼎记》4遍,《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各3遍……”,“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发现和认识。”这种痴迷的后果就是,“什么事情一发生都让我一下子联想到‘金庸’的人和事。”
 
以《复旦英雄传之抓狂四章》和《别TMD跟我撒娇》入选该书的“老虎今天吃草”,是复旦大学一名理科硕士生。他说,此次收录的《复旦》只有上万字,只是他的10篇原作《大学英雄传》中的一部分。“老虎今天吃草”本科毕业后,曾一度到中学教书,此后又回到大学,这一段经历走下来,他深感重拾校园生活是件幸运不过的事,于是,去年,他的10篇《大学英雄传》开始在网易上连载,故事借用了最喜欢的《射雕英雄传》的人物名字,但没借用《射》的具体情节。而《别TMD跟我撒娇》则有“韦小宝”的影子,讲述一个“金庸人物在中学的故事”。
 
有人称,不同年龄段的人看待金庸小说的视角有所不同。在生于70年代的年轻人看来,偷看金庸小说是年少叛逆与前卫的象征;对于21世纪的年轻人,金庸的小说则更象是一种带有怀旧色彩的时尚。而对这些关于金庸小说的文字,生于70年代初的王毅则将它当作“青春小说”,“它是一份青春记录。”王毅认为,书中的故事情节未必人人都共同有过,但所刻划的那种生活状态、情绪、青春激情却是共有的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什么‘新新人类’,20岁、30岁、40岁,彼此的区别只是‘过去的和即将过去的一代人,曾经年轻和正在年轻的一代人’。”
 
该书的另一位主编丁磊,就是那位近年红遍天的"IT精英"丁磊。据某IT人士透露,丁磊历史上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据说,网易从“社区”起家,当年的丁磊就经常变换多个网名在网上写文章。不过,做图书主编,丁磊确实是第一次。此番,丁磊执笔该书序言《谁是谁的江湖梦》。这位生于1971的“IT精英”同样在书中怀旧,“人生是注定要与年少时光重逢的。就像现在,翻检着手头这本书稿,我仿佛又成了那个梦想着仗剑走江湖的少年,用棉被遮住手电筒的微光,将书摊上租来的已经翻得残破不堪的金庸小说,不厌其烦地看过一遍又一遍。”
 
“在初二已经读完了金庸的所有小说”的丁磊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江湖梦。对于看着金庸小说长大的一代人来说,那个风云际会的‘射雕世界’是永远的梦。”关于此书,丁磊这样解释,“十多年前的我们,从租来的卷边缺页的书上亲近金庸笔下的侠文化,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又把键盘输入的文本文件重新还原成纸质图书,只不过,我们的点击将变成品读,我们的激情将滋生出更多反思。”丁磊的这种“反思”,看来还是与网络有关,“曾经的时代渐渐远去,我们这些所谓的‘网络英雄’也许会成就另一代人的江湖梦。”
 
不过,怀旧也许只能是一种情绪过客。而生活还在继续。书中的丁磊俨然一文学青年。而现实中的丁磊正在飞车赶路,他在电话那头匆匆说,“没时间多谈了。明天我得飞国外去!”
 
不管是怀旧者还是记录者,在他们的思想火花变成了铅印文字的同时,他们却开始审度自身。
 
“老虎今天吃草”坦陈,“当‘故事新编’被大家广为接受时,它已经变成了一根鸡肋!”
 
“老虎今天吃草”说,“故事新编”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两年多以前第一次出现在“网易”的“乱弹广场”论坛时,在整个网络文化中是清新的。“它的出现,其意义好比90年代初高晓松拿出的那些校园民谣一样,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完全来自此前的‘厚积薄发’。我们的所思所想,有很长一段日子一直找不着发泄渠道,突然间,这个爆发的口径开了,而且越来越大越来越畅通。可是,我们自己却开始变得苍白、缺乏营养。”
 
网友“菩提”也认为,“书里所集的故事不乏类似‘大话’的思维,泛滥的‘大话’已经让我变得有些麻木不仁了。”
 
“当‘故事新编’的写者都快比读者还多的这时候,它已经走到尽头。”“老虎今天吃草”认为,网上“大话风”最近一两年的式微,原因之一正是“媚俗”。“故事新编”面临的又一次危机,说明网络文学急需新鲜血液。“我们这些在网络上写作的人,应该开始对现实生活有新一轮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