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找回原生态的西部记忆

(2006-09-20 23:35:05)
分类: 路上风月
最近枕边放着的书有两本,一本叫《身边的科学》,一本叫《西部生态大扫描》。光看书名,前者离小百姓的日子很近,后者,似乎远了些。
 
事实上,对我来说,不是这样。前一本书说的,是有些“物质”化了的日子,而后一本,隐隐觉得,离心更近。
 
这恐怕和经历有关。
 
基于职业特点,出差是常事。有段日子,西部去得勤一些。今年如此,去年更如此。在那几段长达数月的日子里,每一天都重复着深夜入睡清晨赶路的日程,似乎总有赶不完的路,看不完的资料,来不及写的稿,路上的日子由此变得沉甸甸,心中装满的,还有每一天不同地方的人、物、事带来的不同感触。
 
但是,疲惫和惰性,使一些人包括我,也只是限于心中装着这份“感触”,如此而已,很少有人随时随处记录下这段生活的“原生态”。
 
此后,告别西部,重新回到城里,做回了一个每日奔波在机动车尾气里的北京人,重新迈入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轨道,那些来不及用文字记录的日子,就只能存留内心一个角落里。我能隐隐觉察到,它们就像我们在大漠里随处可见的龙卷风,初次邂逅的惊喜消褪后,很快就隐退为我们视野之外的一缕轻烟。戈壁大漠深山老林里的快乐和劳累在喧闹的都市里一点点剥落,变成一道道不关痛痒的别处风景,无可名状的一种悔憾就常在深夜里隐隐作痛。
 
然而,还是有一个人替我们记下了那段日子。这些日子,忠实地化作洋洋洒洒30多万字,成了我手头的这本《西部生态大扫描》。
 
“洗澡成了问题。在风沙中颠了一天,身上脏得就不必说了,就是头上也灌满了沙子,头发像‘新新人类’一样支楞起来,加上这里的天气达到40多度,汗流浃背和满身的沙尘,我们简直就像是刚刚出土的文物一样。……冰凉的水浇到身上确实让人受不了。幸好楼下有公用澡堂,可听回来的女同胞说,澡堂的水只有两种:沸腾的水和冰凉的水,不能调温。更让人难受的是澡堂没有房顶,只有一层透明的塑料棚子,当时额济纳旗正刮起7、8级的沙尘暴,大风像魔鬼一样嚎叫,沙子从缝隙中挤进来,那情景令人心惊肉跳,说起来有些刺激,可当时可把她们吓得够呛。”
 
“风声一个劲从外面嚎叫,这凛冽的风听起来有些让人害怕,我想,这凄惨的风声不就是额济纳的诉说吗?这也许是额济纳最真实的声音!”
 
“30多公里的一段路,可车子开了几个小时还没到地方。于是我们问了一下,被告知说30公里是直线距离,至于车要走多少公里,鬼也不知道,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路。车子在戈壁滩上行驶,尽管开阔,却十分危险,因为有的地方地很软,是厚厚的沙子,车很容易陷入里面,因此我们不知推了多少次车。……车后轮子一转,沙子就像黄河的洪水一样泄在身上,顿时身上全是沙子,沙子透过眼镜钻进了眼里,什么也看不见了。有一次车陷,推、拉都无济于事,只好拿出铁楸铺路前进。”
 
诸如此类素描般朴实无华的文字,处处见于书中。当然,这远非全部。书中同时穿插了大量图片:干涸的塔里木河下游、枯萎倒地的胡杨……以及种种翔实的背景数据:历史因缘、地理构成……事实上,这是不折不扣描写西部生态的一部书,主题严肃,直抒胸臆。
 
而我之所以在此摘录些许“生活化”的文字,确实出于“私心”——它们将我带回到去年酷暑里的阿拉善额济纳,这一瞬,我的脑中闪现过那片干涸的居延海,那个已成废墟的黑城遗址,那几个断电甚至停水的夜晚,那个没有路灯没有行人没有几家店铺的额旗县城达莱呼布镇。
 
诚然,这是一部个人色彩颇浓的西部日记。在从未深入西部的人们的想象中,西部究竟是什么样?贫穷,落后,壮美,还是苍凉?事实上,所有的形容词,都概括不了西部的全部。那么,以一种纪行体文字给这些人描述“我眼中的这一个”,是不是一种选择?而如果恰巧你还关注“西部大开发”这样一个大话题,那么“西部生态”就是一个无以逃避必须直面的现实。日记体书籍,可不可以表述如此严肃的大话题?同样也是仁者见仁。但作为数度和作者同团出行采访的“驴友”(旅友、旅伴),读这类纪行体生态报道,我感到亲切可信。
 
忠实的记录者,是解放军报的梅忠堂,我们习惯喊他“小梅”。1998年他随团走完近两万公里中国海岸线后,从1999年起,一头扎进西部,走黄河全线,走西部诸省区,走长江全线。“走”,成了他近年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一鳞半爪是这样的:崎岖不平的路况把不少团友的电脑、文曲星颠了个支离破碎后,人高马大的小梅宁愿蜷缩在狭窄的座位上,像抱婴儿般紧抱手提电脑,一刻不离身;每到一处目的地往往是深夜,多数人勉强整理一阵子稿件后已体力不支,而小梅的同屋却必须承受一个事实——这个夜猫子天天要敲电脑一路到天亮……
 
10万公里行程,每时每地的见闻感悟,最终纠集成一个解不开的“西部”心结。无以比拟的一份勤奋,成就了这份真实的西部报告,它大概可以理解为,这是这位刚获得“地球奖”的环保记者对西部情结的一次自我松绑和释放。
 
(《西部生态大扫描》,梅忠堂著,长征出版社出版,定价:30元)
(写于2001-12-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