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周末,参加了一个由南方某地产培训机构组织的“向标杆企业学习工程管理”的课程培训,感觉很有收获。作为工程专业毕业,又从事了多年工程管理工作的我,最近5年一直从事于公司经营层面上的工作,已经很少接触工程上的事情。因此这次专门抽出两天的时间对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工程管理方面的重点与流程重新进行了一番梳理,也是为即将运做公司的下一个项目提前开始热身。通过两天的学习,不仅仅对近年开发企业、施工企业在工程管理上的进步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当前由工程管理上的一些问题而折射出的政府在房地产行业管理上的缺位而感到一丝担忧。
一、本次授课,老师重点以中海公司(深圳)为样板,列举了大量中海作为开发商在工程管理上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这家公司经过多年总结出来的贯穿工程管理各个阶段的各类标准化表格,不仅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而且便于填写、管理和检查,深受学员的欢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产品质量已经成为树立公司品牌的先决条件。然而,当前的房地产开发商工程管理现状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五花八门、毫无规范可言。目前,政府仅对开发过程中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有相关的制度与规定,但偏偏作为协调政府、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政府、客户直接负责的开发商,其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虽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没有任何相关的管理规范和标准。目前全国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十几万家房地产公司,在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上各式各样,大到跨区域开发、一、二百人的工程管理队伍,小到项目公司、四、五个人的现场管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相同类型、风格的建筑物业,其建安成本、产品品质却千差万别。
二、在授课期间,老师多次提到以下一些情况:1.当前使用的大量设计、施工规范和图集,都是六、七十年代编制的,已经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远远不符。这里即有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也有因专业技术工人水平的下降而无法达到工艺标准的情况。2.当前设计标准、施工标准与客户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一情况也非常严重。设计单位考虑更多的是设计标准化,要保证设计的安全性;施工单位考虑更多的是施工规范化,要保证项目的顺利验收和成本最小化;而开发商则更多地站在市场的角度,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利益上的矛盾。另外,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大量设计、施工方面的优秀人才涌入开发商行列,导致设计、施工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和水平不断下降,本位主义更加严重,这也给开发商在工程管理方面上的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几个问题,表面上看应该从开发商的角度去解决,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房地产主管部门在管理上的缺位。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些从事房地产行业较早的公司,比如万科、中海等南方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而当前众多房地产公司还只是以内部交流(包括人才流动)的形式去学习和使用这些经验,这种交流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面毕竟很有限。相反,如果政府主管部门能够设置相应的职能单位,专门搜集、整理、推广开发过程中的优秀管理经验,促进开发企业工程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这对提高开发企业的工程管理水平、产品品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另外,对于设计、施工规范、图集老化的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主管部门对此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没有专职部门和人员能够真正地下到基层去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房地产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与当前房地产高速发展的现况极不吻合。这不禁又让我联想到当前房地产行业存在的其它一些问题,比如最近经常引起争论的各种数据问题,目前房地产主管部门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负责统计并公布各种与房地产有关的数据,这导致各种缺乏科学依据的计算数据、缺乏公信力的统计结果满天飞,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不懂房地产的伪经济学家们以这些没有说服力的数据为依据做出某些危言耸听的结论,导致大批普通百姓被愚弄,甚至在政府有关房地产政策出台问题上起到了非常不好的诱导作用。再比如,本人曾在博文《又到山花烂漫时》中提到的当前各种房地产奖项评比的问题,正是因为政府职能上的缺位,才导致各种缺乏公信力的奖项铺天盖地,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楼盘屡屡出现。
当前的房地产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宏观调控的问题,如何加强企业自身的修炼、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不也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吗?而在这中间,行业主管部门在职能上的缺位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