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年底了。象往年这个时候一样,我又开始陆陆续续地收到希望参加年底各种房地产奖项评选的邀请了,估计到下个月的时候,这种邀请会达到目不暇接的地步。房地产项目年终评选颁奖是最近四、五年才兴起的事情,到去年可谓发展到了极至。今年初的时候,《红地产》杂志做了一个统计:去年北京所有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关于房地产评选的奖项竟然达上千个之多!颁奖晚会、典礼一个接一个,地产大腕、明星们走马灯式地四处赶场,拿奖拿到手软。记得一次与NAGA上院的李建国聊天,我说我们项目这两年拿了将近三十个奖,够多吧?李总哈哈一笑说,这还算多?我们拿了五十多个了!我相信李总说的是事实,而且我也坚信若论单个项目,NAGA在拿奖数量方面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地产媒体们如此不遗余力地进行房地产项目年终评比颁奖,一方面反映出近几年房地产的发展形势的确喜人,优秀楼盘、优秀公司、优秀经理人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房地产行业在市场营销、品牌包装水平上的巨大进步。为此,我还曾经与地产才女雷越姝进行过争论,我认为房地产行业是所有行业中应用营销手段最丰富的行业!(大约有三十余种,当然,我也承认可能是投入产出效率最低的行业)象这种年终评比颁奖,可能除了娱乐业外,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与之相比。每举办一次评比颁奖活动,主办单位通过收取参赛费(或美其名曰广告费),赚得个盆满钵满;而参加评选的项目或公司只要投入广告费,即可获得相应的奖项,广告宣传与社会荣誉兼而得之,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在主办单位都赚够了钱,获奖项目、获奖公司、获奖明星都高高兴兴抱着奖杯、奖牌回家欣赏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发现这些荣誉一夜之间一钱不值了!因为他们发现所有的项目、所有的公司、所有的从业人员都是获奖者!一个卖20000元/平米的项目和一个卖5000元/平米的项目竟然能获得同一个奖;一个操盘百万平米大盘的经理人和一个操盘几千平米商铺的经理人获得的也是同一个奖;几乎所有售楼处都码放有若干个似曾相识的奖杯和奖牌。看到这些,我们除了苦笑,还能说什么呢?
科技界人人都向往诺贝尔奖,电影界人人都向往奥斯卡奖,为什么?因为它们具备公信力。而我们当前所办的各类评奖,欠缺的正是公信力。据我了解,目前所有与房地产开发商有关的奖项评选活动都没有政府部门(如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的参与,而全部是由媒体主办、民间性质行业组织参与的经营性行为。由于涉及到商业利益(只要交钱,即可获奖),它的公信力也就大打折扣。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恰就是由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并组织的专门评选机构进行的评选活动。政府天天在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发愁,今天控制土地,明天调整金融,而象这种实实在在地为开发商服务、为老百姓服务的好事情怎么就没人做呢?其实,由建设部主办的鲁班奖、长城杯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它们在施工企业中有着非常好的公信力,而这种评奖模式其实是很容易移植到开发企业身上的。我相信,如果政府成立起专门的机构,针对房地产项目、开发公司、广告策划公司、经纪公司不同的特点,分别设立不同的奖项,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非商业模式的评比,按照房地产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它的前景一定非常光明!可能会有人问:评选活动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可以出人,可钱从哪来?这里我有一个设想:对于这种极具社会意义的活动,有责任感的开发企业一定会积极响应的。因此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由具有一定实力的20--30家开发商每家出资50万元建立北京房地产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形式进行专业奖项的评选,并组织隆重的颁奖典礼。由于不是商业行为,又有政府背景,公信力不容质疑,因此只要组织得力,该活动在举办一两届后就会产生社会影响力,就会形成品牌,就会有广告商的积极介入(务必与评选活动分开),从而形成资金上的良性循环。如果以上设想能被采纳,本人非常希望能够在第一届颁奖典礼中被授予独一无二的“创想人大奖”!
又到山花烂漫时,不知今年的颁奖数量会怎样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