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认识你自己”是一篇营造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大纲)。登出后,一些网友跟贴参与讨论,现将网友三世心尘很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思想观点稍做整理,并加上题目,与朋友们分享。
如何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三世心尘:
以“理性支撑的信仰”为前提,简单地说,人们需要有信仰,什么是信仰呢?如居士的理解:“当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或精神实在)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乃至成为心目中占统摄地位的坚信与确信的最高信念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仰。”,我个人认为,这个理解过于广泛,比如对金钱这种对象的追求也可以成为一种信仰,虽然从广义上是对的,但,这样就把信仰本应具有的价值抹杀了,因而,信仰还是应当讲究精神的,突出精神的追求。
信仰需要理性的支持,但又无法由理性完全解释,所以超越了理性,理性的缺乏,使信仰有可能脱变为没有充分理由的空洞说教,而难以让人们接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我个人的感受,如果没有类似于虔诚的宗教情怀那样的精神,任何信仰都是无力的、虚弱的,作用也就极其有限,而这样的精神,如果过于依靠学术研究,不管是精神分析学或是别的学问,影响力都是很有限的,因为,大众通常并不怎么关心那些学术问题。
北大未名居士:
回答三世心尘先生的问题,首先得要回答什么是信仰?第二,什么是理性?第三,信仰与理性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讨论信仰与理的关系,这问题的确很大,北大张志刚先生花了几十年心血,就是在研究宗教哲学。他的《宗教哲学研究》认为,其最高指归就是要澄清信仰与理的关系。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建议读读这本书,一定会受益。
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主体内心深处占统摄地位的核心信念,也是信仰者始终不移地追求、依赖和委身的精神实在。信仰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东西,更是主体心理的事实,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即使是宗教信仰实际上也是人类需要的心理折射,心理需要是宗教信仰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信仰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一种态度,就有一个把信仰者的生活引向何方的问题。
人们常说“信则灵”,这话不无道理。我经常强调的是理性支撑的信仰,这就是以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为前提,以合理的即以人的本性的需要作为内在的价值尺度和价值判断的依据,逐步由对依赖或委身的心灵对象的相信到确信,经过千万次的重复与强化,成为心目中占统摄地位的对象——这就是一个人确立的理性信仰。理性信仰的对象就是一个人的心灵靠山和力量,而心灵的力量,又是可以透过理性的,透过理性的信仰才是终极关切、终极关怀的。她可以引导人进入出神入化的境界。
什么是理性?
北大学者张志刚的研究发现,按照西方古典哲学传统,所谓理性就是指“逻各斯”或“心智的结构”。与信仰相对应的理性,就是指“意义、结构、规范和原则的源泉”,就是指“人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说的“理”涵义颇多。理既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存在的根据,指脱离主体“心”而存在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主体的意识。作为本体理的内化,规律的主观化,理便是心,心即是理;理还是道德伦理观念、原则、规范……。中国人说的合理二字,既包含事实认知之真理,又包含价值评价之合理。
如何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当代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神学哲学家蒂利希认为:“理性是信仰的先决条件,信仰则是理性的实现。作为终极关切状态的信仰,就是出神入化的理性。信仰的本性与理性的本性并无冲突,它们是互为包容的”。这就是说,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理性是信仰的前提,因为只有理性的人才抱有终极关切,而某种毁灭理性的信仰,就是毁灭人性和信仰本身。另一方面,信仰是理性的超越,理性达不到的地方正是信仰牵引着。例如,爱因斯坦是有宗教信仰的,但他的宗教信仰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宇宙奥秘,而把对无限的宇宙奥秘的追求称作为上帝的召唤。理性被信仰所把捉并驱使,超越自身而得以实现。在他心灵深处,理性与信仰的统一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本人又提出“理性支撑的信仰应当包括追求科学真理、艺术真理、信仰真理支撑的信仰”,换句话说就是:理性支撑的信仰应当包括追求科学理性、艺术理性、信仰理性支撑的信仰。科学真理,突出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即运用逻辑的、实证的方式方法达到对客体对象的存在、规律、属性的本真反映与表达;艺术真理,突出强调艺术实践的审美意识的方式方法达到对客体对象与精神实在的本真反映与表达;信仰真理,突出强调理性支撑的宗教信仰,由“信”切入,通过宗教活动达到对客体对象与精神实在的本真反映与表达。
三世心尘先生还有其他朋友,若是觉得以上的解释还不足已解答您的问题,待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专题讨论。我觉得有些话用通俗的事例更容易说明问题。
三世心尘:
居士对以人为本的解释很有道理,但要真正以人为本,必须要有信仰,所以我很在意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好象并不明朗。
理性支撑的信仰应当包括追求科学真理、艺术真理、信仰真理支撑的信仰,但这些“真理”本身的真理性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又体现在哪里呢?特别是,对于人的思想观念有多大的影响力?如果影响力不够,比如许多科学理论,应该算是真理了,但的确对人的精神影响是非常微弱的,所以,非常需要“有核心信念的支撑”,而这个核心是什么呢?
三世心尘:
张志刚先生的《宗教哲学研究》,其最高指归就是要澄清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这表明宗教似的感情正是真正的信仰所必须的,只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情感,才足以支撑对人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的信仰,而这样的信仰是必须的。理性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可能的话,就在于尽可能从理性的角度提供对信仰的支持,是人们更加坚定信仰,让良好的信仰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所以,一个比较理想的,对人类有益的真正的信仰,必然是和理性紧密结合的,缺乏理性的信仰只不过是一个神话故事,没有多少真实性,从根本上说是荒谬的,只能单纯的靠“信”来维持,并且,由于理性的缺乏,还可能对社会产生危害。因此,信仰之中的理性成分越多,就越值得我们真心实意的相信,当然,作为信仰,必须是精神方面的,而不能侧重于物质世界的真实和理性,这样的真实和理性对信仰没有多少利用价值,所以我在前面提到需要“有核心信念的支撑”,有没有这样的核心呢。
三世心尘:
难道就是“道”“真如”,而这些东西是超语言、超逻辑的,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理性,使信仰最终仍旧和理性产生了距离,因此距离始终存在,想在信仰和理性之间寻求一种无缝的衔接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信仰问题,信第一、理第二。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让处于第二位的理性更加可靠而已。
北大未名居士:
三世心尘先生前面的参与讨论和上面的评论前两段文字在我看来还以为我们已经取得共识了呢。但是,三世心尘先生最后一段文字表示传统文化中的“道”,真如,这些东西是超语言、超逻辑的,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理性,使信仰最终仍旧和理性产生了距离。人们若想在信仰和理性之间寻求一种无缝的衔接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信仰问题,信第一、理第二。
我的理解,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理性支撑的信仰是要倡导的;而透过理性进入出神入化的境界,理性与信仰互存互融,是要通过长期修行才能达到并持有的。进入出神入化的境界,是人的身心感受和体验,已经是概念语言力不从心的事了。但是,人们不得不借助于概念语言或象征语言,因为,这种身心感受和体验,不仅仅是观念意识层的东西,而是观念意识层与心理层通过人自身达到身心灵高度整合的一种状态。所以,对于信仰问题,至少在目前,我还不想认同信第一、理第二。
特别希望在这个极有深度的问题上,朋友们能拿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大家分享。
三世心尘:
我的一些言语不一定代表我的真实看法,我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一些不同的选择和观点,以扩大视野。就现实来说,许多人的信仰是不需要理的,但,他们的确有信仰,对于这些人(数量还相当多),信确实是第一的,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避免闭门造车,否则,搞出来的“成果”只有几个坚持理性的“学者”自得其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就我本人来说,理性和信仰并重,无第一、第2的关系,就如心与物的关系一样,不存在第一。
北大未名居士:
三世心尘先生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上升到信仰者的主体性来看,理性与信仰如何权重、如何排序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