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意识的非反思生活
深 度 觉 识 人 自 身
——探究精神生命的整体构成与分层阶序及其实践意义
【内容摘要】“认识人自己”,是个千古难题。这个千古难题难就难在形而上的本体论上回答人的生命、精神世界、人格心理结构和动力机制是怎么构成的,人的心灵(或灵魂)是怎么回事。本文从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跨学科地探究人的本性需要和最高本质;探究精神世界身心灵一体的整个生命联系和层次阶序;在精神世界整体统一性构成的观念意识层面回答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其三大基本要素,这三大基本要素支配人在每一个当下关于是非对错的事实认知与好坏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乃至行为选择;进而在价值观的基本形式和内容的展开中,言说信念、理想和信仰。正是信仰——灵魂凝视和崇仰的最高精神位格(或偶像)——把人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和归宿引向自我实现的超越性把握和持有,引向人生价值的终极关切。由此说,价值心理学的创建,深入探究精神生命的整体构成与分层阶序,对于深度觉识人自身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纲目:
一、从人的三重生命存在出发探究人的本性需要和最高本质
二、精神生命整个联系或身心灵一体的整体构成
标签:
精神现象-精神世界-人的灵魂 |
读张昌盛“内在时间意识与主体间性问题的先验现象学分析”随想录
王全宇
此文作者通过胡塞尔的内部时间意识现象学严格论证了先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发表在哲学研究2014.12期。可以说是哲学研究精神现象的前沿成果。我复制下来,推荐给大家。建议熟知国学佛道文化的朋友花点时间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对西方后现代影深远的胡塞尔通过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如何表征先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如何回到事物本身、或回到生活本身、或回到人自身。
在我看来,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传统,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智慧,那些大思想家们都在探究并言说“形而上”所涵涉的感性活动的内容即有形之物背后的存在。它被称作是“物自体”、“绝对精神”、“上帝”、“逻各斯”、“道”、“佛祖”、“天道”,只是一个象征能指,一个抽象概念或理念罢了。近代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探究并解释对象是什么——达到对对象事物从质到量(定性到定量的)真理性把握之后,哲学如何借助于科学认知取得的成果和感性实践活动经验在内时间空间想象的推定综合中觉知人自身——如何把捉人自身感性活动与心灵现象的现实性构成的真相?我认为,这才是哲学不能被科学认知所替代的历史
标签:
洞穴之喻生存智慧 |
雪压春桃绽笑颜
http://s2/bmiddle/4aa47ec1gd851d6e630c1&690
http://s15/bmiddle/4aa47ec1gd851d8ca303e&690
http://s8/bmiddle/4aa47ec1g7c082fef4717&690
http://s8/bmiddle/4aa47ec1gd851f0091fa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