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讨论理性与主体感——就网友王中秋针对我的观点谈观点(2)

(2007-10-22 17:35:28)
标签:

知识/探索

            就网友王中秋针对我的观点谈观点(2)
          ——讨论理性与主体感
 
观点2:
   王中秋说:对于心理学研究而言,如果仍停留在用感性认知和抽象思维来阐述,而不去面对人类对大脑生理机制的新认知,显然只能是在原地踏步。人类的心理现象在百多年来,也许并无多大变化,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这百多年来的进步却可能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全部知识的积累。为什么只把视角投向过去而不拓展视野面向未来呢?
    单就王中秋强调科学认知的历史作用这个观点本身而言,并没什么不对。[当然,对心理学研究而言,王说“如果仍停留在用感性认知和抽象思维来阐述”,这话表述不确切,另当别论。因为心理学沿用感性-认知(知性)-抽象思维的路子发展了实证科学的有之,沿用行为心理学发展了行为科学的有之,沿用人们千百万年来在生活实践中惯用的经验事实观察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的成果,揭示人的主体感(受)——心理现实这个复合体的,如现在在世界上称之为第四大心理学潮流——超个人心理学的也有之。我们不能把他们说的心(主体感)脑(思维意识)混为一谈]。问题在于,王中秋的前提是针对我在课件中谈到潜意识的强大作用和发掘潜意识的方法而展开对我“絮絮叨叨”的批判的。我在课件中谈到潜意识的强大作用之后,讲到现代心理学上用的释梦、催眠、做意象,借助于能指语言以隐喻和换喻的方式捕捉潜意识欲望、超个人心理学借助于动态静心工作坊或其他方式方法所诱导出现的冥想活动过程等等,能将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展示给自己看(用内视的目光去观察、体悟自己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心灵的深度整合。在王中秋看来,我这里似乎已经忽略了科学认知的功能作用,只重视人的感觉经验似的。其实,人的感觉经验是综合杂多的,经验与理性二者并不往往总是对立的。在心理学领域将人心的主体感(包括感觉经验)上升到科学理性来把握,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任重道远的历史课题。在科学认知的功能作用尚不能解决的,而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又急需要拿出办法(方法并有理性支撑)来解决心理障碍等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强调借助于经验事实观察的方法,注重人们的感性经验,发掘人体人心的主体感(受)有什么不妥吗?
   人类从远古祖先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生活经验事实观察的方法。近代以降,科学的兴起,科学理性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一些人却被理性的狡计和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不太在意科学的兴起本身就是立足于人们生活经验事实观察方法这一基础之上的了。谁要问我,你是更注重科学理性还是更注重感性经验?我的回答是两个都重要。但是,要看相对什么领域的什么事物来说。在自然科学领域,如考察探测宇宙天体的奥秘,我现在还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说:我们不能忘记要借助于经验事实观察的方法,注重人们的感性经验,那就是在冒傻气了。如果我们面对人文社会历史领域尤其是心理学科的课题,我们一味强调实证科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执于人的经验事实观察的方法和人们的感性经验而不顾,那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一旦涉足心理领域,尤其是心理治疗领域,你才知道科学的工具性价值究竟有多大。你可以说“假以以日”,未来科学如何如何,但是,现在的科学手段解决心理障碍等问题真的很苍白无力。
    原从北大调去清华任人文学院院长的万俊人先生,前几年就“如何认识和把握当前社会的尤其是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状况(是否存在危机)”发表文章谈到一个观点:信仰危机已被公认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被视之为一种“现代性”现象。他说:“如果说,一种西方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现代性’附魅,构成了现代信仰危机的认知根源,使现代人类的文化价值信仰在现代知识信念极度膨胀的挤压下不断萎缩的话,那么,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和由之而生的经济理性对人们日常生活日益强大的宰制性作用,则是现代信仰危机的实质性根源和社会背景。后者是人类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之固有张力的现代激化,也是人类本性中灵与肉矛盾的‘现代性’发作”。我很赞成他这个观点,所以将其保存下来了。我在这里引用它,目的在于说明科学理性与感性经验相对什么领域的什么事物来说,哪个更重要。针对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状况(是否存在危机)涉及如何认识和把握当前社会问题,还涉及理想信仰之中的心理问题。倘若是离开了人的经验事实观察的方法和人们的感性经验的描述,倘若是离开了一代又一代的千百万人的经验事实的重复证明,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人的心理现实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我在这里引用万俊人先生上面那段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为后面谈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回应王中秋,并作为一个能被人接受与认同的理论观点和事实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