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观点2:
王中秋说:对于心理学研究而言,如果仍停留在用感性认知和抽象思维来阐述,而不去面对人类对大脑生理机制的新认知,显然只能是在原地踏步。人类的心理现象在百多年来,也许并无多大变化,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这百多年来的进步却可能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全部知识的积累。为什么只把视角投向过去而不拓展视野面向未来呢?
单就王中秋强调科学认知的历史作用这个观点本身而言,并没什么不对。[当然,对心理学研究而言,王说“如果仍停留在用感性认知和抽象思维来阐述”,这话表述不确切,另当别论。因为心理学沿用感性-认知(知性)-抽象思维的路子发展了实证科学的有之,沿用行为心理学发展了行为科学的有之,沿用人们千百万年来在生活实践中惯用的经验事实观察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的成果,揭示人的主体感(受)——心理现实这个复合体的,如现在在世界上称之为第四大心理学潮流——超个人心理学的也有之。我们不能把他们说的心(主体感)脑(思维意识)混为一谈]。问题在于,王中秋的前提是针对我在课件中谈到潜意识的强大作用和发掘潜意识的方法而展开对我“絮絮叨叨”的批判的。我在课件中谈到潜意识的强大作用之后,讲到现代心理学上用的释梦、催眠、做意象,借助于能指语言以隐喻和换喻的方式捕捉潜意识欲望、超个人心理学借助于动态静心工作坊或其他方式方法所诱导出现的冥想活动过程等等,能将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展示给自己看(用内视的目光去观察、体悟自己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心灵的深度整合。在王中秋看来,我这里似乎已经忽略了科学认知的功能作用,只重视人的感觉经验似的。其实,人的感觉经验是综合杂多的,经验与理性二者并不往往总是对立的。在心理学领域将人心的主体感(包括感觉经验)上升到科学理性来把握,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任重道远的历史课题。在科学认知的功能作用尚不能解决的,而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又急需要拿出办法(方法并有理性支撑)来解决心理障碍等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强调借助于经验事实观察的方法,注重人们的感性经验,发掘人体人心的主体感(受)有什么不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