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解“信 仰 悖 论”
“信仰的悖论”是人们对个人感性心理层面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与社会理智—观念层面的需要与满足方式之间关系的不当处理造成的对立。忽视个人的感性心理事实,仅仅站在社会生活的理智—观念层面处理或评价生活事件,往往会出现偏颇。在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中,应当依照社会公理求解“信仰悖论”;而理性与信仰达到出神入化的统一,是求解“信仰悖论”的一种最好方式。
关键词
克尔凯戈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中,通过西方社会家喻户晓的“上帝考验亚伯拉罕”这个圣经传说,详细考辩了一个难题:凭信仰能否违背伦理或道德?从中揭示出“信仰的悖论”,也就是“生存的悖论”。对亚伯拉罕的行为可从宗教的或伦理的两方面来解释,其宗教行为可表述为:他情愿献出儿子为燔祭;其伦理行为可表述为:他意图谋杀儿子以撒。困扰这位平凡思考者的难题在于,作为信仰者的个体,单独的、个体的东西比普遍性的东西更高,根本无法让别人理解自己;而伦理学则要求每个人敞开其个体性,追随普遍性。克尔凯戈尔强调这是一个既不可思议也不可调和的悖论,因为要么认定亚伯拉罕不仅是个信仰者,而且是“信仰之父”,要么认定他是个杀人犯。
深入剖析“信仰的悖论”就会发现,它是现实的个人生活的感性心理层面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与人们社会生活的理智—观念层面的需要与满足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讲,人的观念意识可分为事实认知的意识与价值意识,而价值意识可区分为下意识的层面、情感—心理的层面和理智—观念的层面。评价活动的主体既可以从现实的个人生活的感性心理层面,也可以从人们社会生活的理智—观念层面对某一生活事件进行评价。事实上,如果评价活动的主体面对某一生活事件,既站在个人生活的感性心理层面,同时又站在理智—观念层面,往往就会陷入悖论。在同一个生活事件中,当事人(或者评价活动的主体)仅从个人生活实践层面的感性心理事实出发,不顾及社会生活的理智—观念层面,或者是相反,往往也会陷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克尔凯戈尔就是这样陷入信仰悖论之中的。
那么,怎样走出这个具有普遍性的“信仰悖论”呢?我们首先当然要找出造成这个悖论的思想或逻辑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