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洋
一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5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这样开始修行吧

(2009-02-03 23:09:00)
标签:

杂谈

 

现在的社会,人们开始关注心灵、死亡和归宿,所以开始把佛教当做信仰。不管是因为迷信,想得到现世的好处;还是仅仅因为碰到了个喜欢的上师,只要愿意接触佛法,那么一切都好。人们往往是因为迷惑、质疑、以及习气等业力牵引而慢慢走上净化和成就之路的。

我们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一个冥冥中的神在操控着一切,似乎还有多种不同的看不见的生灵飘浮在我们周围,我们心中充满了畏惧和虔诚。

然后,我们又会逐渐的发现,我们的上师并不象我们心中的神或佛那样完美,甚至开始有点懈气。

再以后,我们更深入一些了,会明白佛只是告诉了我们解脱和最终成就的方法。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们修行,甚至把我们从痛苦的地球拯救到另一个神秘的理想之家去。

接下来,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观察自己的心。我们会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而且从未间断过。这里面充满了希望和恐惧,让你每一分钟都不能安静下来,甚至真正放松。因为我们实在没办法忽略“自己”的存在,当然更操心那些不可把握的“我的------”。

借由禅定和对自性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了真相:所有的情绪和随之而来的痛苦、烦恼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追踪从未间断的念头,会发现它的源头是虚空,也就是无始,所以意识的从未间断造就了轮回。我们追随永无止息的念头,把心留在了轮回里。而轮回的继续加深了无明和痛苦。

那么是否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摆脱掉痛苦,安住在喜乐中,甚至随心所欲的生活了呢?佛陀可能会认为“了解”只是某一层面的开悟,而不是最终的觉悟。我们还要用一生,甚至几辈子来对这种了解进行实践,最终达到感同身受。那时就不仅仅是知道,而是能做到。甚至没有所谓的知(见)和做(修),一切好象本来就是那样,象天空一般晴朗。

那么这种心性的训练是否必须把自己放进一个佛堂或者一个山洞里呢。上师通常会指导我们在最初对心性没有真正的了解和训练时,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甚至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沉淀和自醒。那么经过了反复的练习后(当然这种练习会一直到死亡时刻的到来),我们必然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回到人群中去。那是对我们心性考验和磨练的最佳战场,我们可以随时问问自己,面对外界瞬息万变的诱惑,我们能不能做到看破、放下、不执著、甚至不起心动念。

对于所有的行者,我们都要面对生存,在这个相对的存在里,我们必须照顾好我们的肉身和它的需求。而所有伟大的上师都告诉过我们,佛教从来不鼓励消极避世,佛陀所教导的“放弃”并不是指世间的生活,而是你内心中对这种无常生活的“执著”。

我们知道念头和烦恼会一直跟随着我们,直到我们真正的觉悟。我们能做的就是借由修行不断的洗涤自己,并且能在烦恼来的一霎那看破它,把它转化成智慧。

所以作为同修,我鼓励真正在修行的朋友们去努力的生活。如果你能随时察觉到情绪的无自性而不使自己陷入烦恼,甚至不需要察觉就能做到,那么最好。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去实践生活吧,不要怕犯错误,体验错误比假装自己能看破放下更有帮助。诚实的面对自己和修行将更能获得宝贵的经验。

最后让我用周斯夫.葛斯汀的一首小诗来结束,他强调了我们修行中最不可忽略的一点——回到当下

一旦/我们能够/回归当下/并觉悟过去和未来/不过是/当下的念头时/我们便已/解脱/“时间”/的束缚

                                                                         2008-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生死如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