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购物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而这喜爱,集中表现在食品或者与食品有关的东西上。
自从专业学习了西餐西点以后,这种兴趣更是有增无减。
曾经在新西兰,那里的生活远没有国内灯红酒绿。我最大的爱好,无非就是逛家门口的那几个大食品超市。
一天一趟,那都是往少了算的。
回国之后,总有人建议我开淘宝,卖烘焙器具和材料以及新西兰食品。但我一直觉得我在电脑方面不精通,搞网络销售不大灵的说。尽管对于我家帅哥来讲,搞这么个网站应该是小CASE一件,但他本身很忙,不想再给他增加工作量。
开了咖啡厅之后,没时间也没精力。所以,就没把这件事情放心上。
尽管我回国后一直在疯狂采购,尽管我对那些原料和器具熟得不能再熟。尽管我经常得给人在选购与使用上与指导。
很多博友和学生来我咖啡厅,忽悠我做烘焙网站。只因为我的专业和对我的信任。
咖啡厅的留言薄里,长长几大篇烘焙爱好者的名字以及对我的希望……
亲,你们就忽悠我吧,搞得我身未动心已远……
这个淘宝小店绝对是被你们给蹿腾的! 
就在实体店还还没归置利落的时候,名牌猫率众八婆呼啸而来,"为了省她们家的料",特意来咖啡厅做月饼。
提了一大堆中用不中听的意见、疯狂采购一番、扔下银两若干还不许打折后又带着众八婆呼啸而去。
前天下午,众八婆走后,“菁制美食的烘焙小店”上线了!
所谓的上线,只是开始尝试着往上面传图片。而一切的一切都还没准备就绪!
昨天,我刚在贝太教完酥皮月饼,打开手机,看到手机短信上,某同学发来了一条短信:“开张了,已经有人拍了物品了!”
这、这、这也太快了吧,我连速递公司还没找呢。
难不成要我亲自开车送去?要不然抓帅哥当“劳工”?
急急忙忙往办公室赶,想赶紧上网看个究竟。
网上,有人在问着,这是网上那个“菁制美食”开的吗?
是的,这个网站就是“菁制美食”开的,如假包换!
我还正纳闷怎么会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呢?我还没做任何宣传。我还想好好"捯饬捯饬"它再带它见"公婆"呢!
原来名博大菜在文章中加了网站的链接。
这速度,真是“嗖嗖”的;这友情,真是杠杠的!
我赶紧快马加鞭干淘宝,兴趣
专业大家的支持=成功,对此我有着十足的把握和信心!
有的时候,也觉得累。咖啡厅的事,营养师的课程,贝太教课的事,还经常要接一些外面的活动,还要寻找合适的店铺,争取开个分店,现在再加上个淘宝.
做过淘宝的同学恐怕都知道,这里面的工作量可真是不少。
忙并快乐着,我很享受我现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旅途,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我不知道我能走多远,我只知道走得越远,看得就越多,看得越多,就想走得更远。
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有多远就走多远!
菁制美食的烘焙小店 http://shop59273452.taobao.com/
友情提示:
1、小店刚刚开始试营业,还有好多待完善和建设的地方。要想走入正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请谅解并耐心等待。总要给它个成长的空间,尽管咱们都恨铁不成钢。
2、小店实体店地址在国奥村D区超市。欢迎上门选购。
3、店小利薄,精力有限。网站上贴出来的价格是我能承受的最低售价,请不要再砍价。谢谢合作!不想强买强卖,只求你情我愿。
谢谢你的支持!
我的“今天”——环球时报的采访(中文版)
(2010-11-28 01:17:55)[编辑][删除]
英文版在这里:
我的“今天”——环球时报的采访
谢谢抹茶手里
同学翻译此文。
接上期:我的“昨天”——香港南华早报的采访(中文版)
机遇和财富有时会不经意地到来,虽然并不像故事里说声“芝麻开门”那么简单。但至少,这是在36岁的北京人李菁身上发生的故事。
20多岁的时候,她收拾行李去新西兰,准备在新西兰读管理学硕士,却以她获得新西兰专业厨师证书、咖啡师证书和西点烘培证书告终。她开了一家咖啡厅,并竭尽全力想今后把它做成连锁店,但她无意中在网上开的店却比咖啡厅成长得快,网店的生意甚至比咖啡厅还要好。
“每一次我决定去一个地方,最后都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个地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李菁笑着说。她明亮的眼睛和微带酒红色的卷发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渐渐的,我开始相信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妈妈对儿子说的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她说着,轻轻抿了一口咖啡,这杯咖啡是她的咖啡厅里一名漂亮的服务生送上的。
李菁随着2000年的出国浪潮去往新西兰。那个时期,对有雄心壮志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出国读书或移民似乎是为事业镀金、为改善生活现状的唯一途径。
同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一样,李菁课余每周在奥克兰的咖啡店和餐厅里工作30个小时。头四年,她经常只睡四个小时,早上6点就得起床。她急需提高英文水平,也需要金钱上学、生活。
尽管如此艰辛,新西兰优美的自然风光、缓慢的生活节奏以及当地人朴实亲善的天性使李菁的每一天都甘之如饴。李菁的房东玛丽•特纳是一位60岁的新西兰主妇,她亲手烘烤的美味蛋糕更是李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享受。
2005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李菁还在等待梅西大学管理硕士的录取通知,玛丽在李菁的协助下,准备烤些蛋糕,这是她和李菁都热衷的事。
“中国的主妇经常下厨吗?”玛丽问。
“以前她们经常下厨,但现在少了。如今,夫妇俩需要出去工作赚钱。”
“在我看来,这样不太好。家庭需要有人照料,妻子是照料家庭的最佳人选。况且,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钱。
菁,既然你这么喜欢西餐,又热爱甜点制作与烘焙,你为什么不去学校专门学习西点烘焙呢?这样一来,你回中国以后可以继续做。”
玛丽的这番话像夜空中的闪电划过李菁的脑海,李菁回忆说。
“是啊!为什么我要靠满足别人的期望来欺骗自己,不惜牺牲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呢?”她问自己。
她很快做出了决定。她没有去梅西大学读书,而是去马努卡理工学院参加了为期两年半的西餐培训。
“对我而言,西餐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你制作好一份甜点,把它摆上餐桌,发现大家都抢着吃它的时候,你会感觉美妙无比,”李菁说。她列举了一长串自己做过的甜点,眼神里流露着兴奋。
她的丈夫,同她一起去新西兰读传媒学硕士,于2006年8月26日在新浪网站上注册了一个名为“菁制美食”的博客。他告诉李菁这是同全世界分享她对烹饪的热爱的绝佳渠道。
对李菁的事业和生意来说,开博客成为一连串意外惊喜的起点。
李菁的第一篇日志发布于2006年8月30日,内容是教大家动手做海绵蛋糕。
李菁对第一篇日志的期许并不高,猜测它可能会石沉大海。谁知第二天,当她打开博客的时候,她惊喜地发现博客点击量已经超过了三百。网友们热情留言,要求她发布更多烤蛋糕的指南。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关注、鼓励、被陌生人所需要的感觉总能给你的内心注入温暖与力量,我发现我已经不能停止写博客了,”李菁说。
久而久之,博文不再仅仅围绕烹饪和烘焙,而是穿插了一个年轻的东方女性对爱情、家庭、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有时还带点儿哲学色彩,这些都非常吸引中国女白领的关注。
或许由于作为异乡客,对孤独有了更深的体悟,或许是被新西兰的美景触发了灵感,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李菁出色的文笔在博客上得以挥洒,虽然她从未发现自己有写作才能。
李菁于2008年回国,随后在北京海淀区繁华地带的一栋办公楼里开了菁制美食咖啡厅。那时的她,已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并被国内的烘焙学校和电视台邀请进行西餐西点教学。
截至去年九月,李菁的博客点击量突破了七百万,并且拥有了一大群爱好制作西餐西点的忠实粉丝,她们希望李菁提供可信赖的烘焙器具、原材料及调味品。
应粉丝们的要求,在去年九月中秋节前几天,李菁的淘宝网店上线了。网店一上线就大获成功——她的粉丝们为了做月饼,买走了店里几乎全部的模具和原材料。
其实,从去年年底网店出售新西兰最好的酸奶品牌——易极优酸奶系列产品开始,销售量才真正大幅上升。大部分买家是李菁遍布全国的粉丝和朋友。
李菁计划网店的年销售额将在未来3-5年内持续增长,目标是5千万。
“这可能只是个估计的数字,因为变化总是超出计划。所以,谁知道呢?”她说,并补充到,最新的博客点击量已经是1200万。
我的微博,我的生活:http://t.sina.com.cn/atme
菁制美食淘宝店 http://shop59273452.taobao.com/ 旺旺:菁制美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东路国奥村D区下沉广场
电话:1571289667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