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海微澜

(2022-04-14 11:02:41)
分类: 读书闲话

书海微澜

书海微澜

哦,天哪!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不管是情深似海,还是心如古井。

1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直在心里暗笑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为啥笑?你说他“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们认定是感慨周郎年轻有为,而自己怀才不遇,这可以理解,干嘛要扯上人家老婆小乔呢?很多资料上说,这是用来烘托周瑜是位年轻才俊、春风得意的,这肯定没问题,可是作为名闻京师的“三苏”之一的苏大学士,诗文书法,风流雅韵也不输给周瑜啊!

    资料里说,苏轼的妻子也非泛泛之辈。他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苏轼。遗憾的是,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已经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这肯定是他心底永恒的痛,所以妻子过世十年,苏轼写下了千古第一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莫非苏轼写这首《念奴娇》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他不如周瑜?这太不符合他傲岸的性格了。所以我们不能不探寻他深层的心理逻辑:自己才高八斗却因为批评新政不合理之处而遭受“乌台诗案”,坐了103天大牢,差一点丢了性命;如今被贬,无事可做,连生活都没有保障。同是有才之人,差距咋这么大呢?这样一想,小乔可就不是随便说说的了,你看人家周瑜,那跟孙氏集团可是姻亲啊,用《三国演义》里周瑜跟蒋干的一番话说,叫“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背后有人,深受信任,以自己出众的才华怎么可能不建立不朽之功呢!而苏轼,恰恰是有才而不受信任,所以屡次被贬,一生颠沛。这才是他在那么精短的文字里还不忘撩一笔小乔的真正原因吧。

    都说苏轼为人豁达,那是他的天性,从他一生的遭遇来看,他不豁达又能哪样呢!他在《定风波》里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不禁要低低地问一句:不怕,你说它干嘛?

    在一本书里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心底有座坟,藏着此生最崇拜的人”,东坡先生,你算一个。

2

    王国维有一首《蝶恋花》词:“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最后一句“朱颜辞镜花辞树”特别让人感慨:不是感慨朱颜老去,也不是感慨百花凋零,而是那个“辞”字——那是怎样一个过程?一点一点告别,一点一点退隐,一点一点消逝。人生漫长吗?而这个漫长的过程正是“辞”的过程。《人间词话》到先生笔下,真真成了“辞话人间”。

说起今春疫情,有不少并非恶意的小段子,自嘲一下或者他嘲一下,释放一下情绪罢了。我问孩子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发来几句话:大哥在外面挣钱,养活一大家三十几口人,大哥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家人责骂大哥天天出去乱窜。看后一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富在深山有远亲”,另一句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人情冷暖,遇到事儿不一定看得出来,但能感觉到,细若游丝,却直入心底。苏轼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这话细腻,但不严密,理由有二:一是春江水暖,水里的鸭才能先知;二秋江水冷,也是水里的鸭先知。记得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喊过一嗓子:“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乔叶的《七粒扣》里有这么一句:“女人对你通情达理的时候,就把你当外人了。”很朴素吧?却让情感带上了强烈的辩证色彩。难得!当然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适用面推广开来,比如“爱之深,责之切”,再比如“挑剔的才是买主”,再再比如“我一句话不想说,我的心已经离开很久了”……

    “朱颜辞镜花辞树”——再见,绚丽的童年!再见,青涩的少年!再见,华丽的青年!再见……最后是跟再见说再见。

    既然已经看明白,怎么还有那么多的想不通!我对镜子里的影子大吼一声。

3

    你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引蛋”吗?那是很乡村时候的事儿了。母鸡生蛋,特别是第一次生蛋,常常不知道什么地方合适,蛋在肚子里催着,母鸡便慌慌张张到处踅摸,经常就把蛋生在别人家的鸡窝里或者主人找不到的地方。于是主人想出一个办法:在铺好的鸡窝里放一个蛋,或者就是装了泥巴的蛋壳,让要生蛋的母鸡确认这就是可以生蛋的地方。

    读书的感觉就是这样,情感或者思想都是读者自己的,书本和故事不过是个“引蛋”,没有书本和故事的时候,情感或者思想满天飞,而有了书本和故事,它们就安静下来,不再浮躁,甚而至于形成比较像样的属于读者自己的表达。

    牙齿有毒是个常识,比如毒蛇、猫狗,但是人的牙齿是否也有毒呢?在一本书里读到“仇恨的齿痕”这么个概念,说人平时咬了人是无甚大碍的,但是被有仇的人咬了,就可能出问题,因为那牙齿是带着毒的。好像不太好证实,但是“毒舌”这个东西大家并不陌生,那不就是带着仇恨的语言吗?

    据说幽默是大智慧,是对所说内容驾轻就熟以后的个性化表达。非常赞成这个说法。当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我也是以幽默风趣受到学生喜爱的,因为我明确自己在讲什么,明确自己为什么要讲这个,特别是明确如何讲学生更容易接受、记忆更牢。可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开头一段时间总是幽默不起来,不是授课内容生疏,而是不知道幽默以后会得到听课人什么样的评价。下课后学生问:老师今天是不是紧张?怎么笑不起来?嗨,紧张倒没有,患得患失了。

    最近读书比较杂,一个一个故事在心里冲撞,一个一个理论在脑海里纠缠。走路的时候喜欢听故事,听着听着,眼前的樱花、清明时路边烧纸的痕迹、匆匆的行人就淡出了,看到却是故事里的景象,上海的弄堂、南京的梧桐大道、西安的骊山、北京的古城根儿下,甚至美国的码头、日本的酒屋……突然看到一句话,吓了一跳:人生就是当你开始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时,你往往已经不剩下多少人生了……看来还是糊涂点好。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4

    读《宋氏三姐妹》,结尾有人概括说:大姐霭龄爱财,二姐庆龄爱国,三妹美龄爱权。我不敢说这样的概括准确或者不准确,我在思考的是:本为一母所生、一家所养的三姐妹,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原生家庭》里说:你和父母的关系,决定将来你和世界的关系。

    理论跟现实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我还读过其他一些关于“成长”或者人生的书籍,精神分析学派提出“本能决定论”,行为主义提出“环境决定论”。用“决定论”来理解复杂的生命可能都很难自圆其说,所以我觉得这样说可能更恰当一些:性格与境遇互动,大约就是人生的形成过程和样态。

                                     2022.4.13—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上无闲草
后一篇:四月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