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上无闲草
哦,天哪!
很多事情,你现在并不在意,等你在意的时候,已经成了模模糊糊的记忆,带着遗憾,或者悔意。
1
有一所依山的学校曾经做中草药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后来想从中提炼办学理念,形成特色项目,问我有没有什么建议。
读过几页《本草纲目》,于是脱口而出:草即是药,无分贵贱,各有其用,关键是如何搭配和提炼;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生长方式、生命形态、收获季节,我们只能遵循其规律,用心守候。
草药的特征至少折射出几个教育理念:一是“有教无类”,也就是西方的“全纳教育”,接纳所有孩子,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二是“因材施教”,发现不同孩子的特质和价值,善待生命,促进成长;三是“尊重规律”,遵循每个年龄段成长和学习特点,关注不同孩子的发展个性、志趣方向,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最近生长点,为他们创设适恰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关注家庭教育,创设校园文化,优化课堂情境,强化教育诊断。
他们据此细化,后来项目在省里获得第一名,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也许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模模糊糊地种下了一棵心念:山上无闲草。
2
寒食清明之际,可还记得这个节气的来历?传说有很多,我特别喜欢《左传》里的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另有补充:“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成为古人对他人的尊称由此而来。
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又累又饿,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就在几近绝望之时,跟随他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一碗肉汤下肚,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发现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的时候,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继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封赏那些以前和他一起逃亡的随从,却忘记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没有主动请求封赏,认为自己只是在尽臣子之责,没必要封赏,之后就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山里。晋文公发觉后,就派人去寻找,但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找也找不到。心急的晋文公只好下令烧山,想迫使介子推出来。
等到介子推被人发现时,他和母亲抱着一棵半焦的老柳树已经被烧死。晋文公见状,恸哭。命人将烧剩下的残木劈成板子,做成木屐,穿于脚上。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据说晋文公重耳为了怀念介子推,下令每年祭日,全民禁火,只吃“寒食”,家家插柳。
还有一个细节,介子推死时留下两句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从语言风格上看,此诗当是后人篡入的,那时候还没有如此规整的七言诗呢,但是清明节的内涵益加丰富了。
一个被君主遗忘而遁入山野的人,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节日、一个习俗、一个荡气回肠的治国警示,咱们谁还敢自以为谦地自称“山野之人”!
3
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到古人想象所不及;与战乱年代相比,我们的精神安逸而充盈。可是很多人并不觉得满足,于是有一段时间的流行语就是“你幸福吗”,各种“寻找幸福”活动的效果如何且不说,单是这种行为就足以看出:人们在反思,反思的内容其实不是“幸福”,而是“什么是幸福”,说到底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直来直去地问“你幸福吗”,确实不好回答。我觉得可以这样设想:幸福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不幸”吗?如果不是,如果答案不唯一,那说明我们还有很多生活状态是处于“幸福”和“不幸”之间的,那些无法描述的生活样态不妨概括为“平淡”。生活于平淡中的人便是“平凡”的人吗?
我一直认为“幸福”本身是不具象的,谁能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长什么样?幸福其实是一种感受,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幸福感”,这便有了很强的主观色彩,同样一件事儿,你觉得幸福而他未必,曾经觉得幸福而现在未必。
读到王安忆《长恨歌》里的一小段文字:“上海的弄堂如果能够说话,说出来的就一定是流言。它们是上海弄堂的思想,昼里夜里都在传播。上海弄堂如果有梦的话,那梦,也就是流言。”我没有被文字里的“流言”带走,而是想,我们生活的街巷如果能够说话,讲出来的肯定都是故事,关于柴米油盐,关于生老病死,关于爱恨情仇……我的联想没有深刻的内涵,却清晰地映照着生活的样子。那一刻,我对多年淡漠的街巷突然生出了无限的爱怜——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记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而我们却向它随意丢弃手里和心里的垃圾,漠然地从它的身体里走了那么多年。
与小巷差不多的,还有我们的老人。也许我们真正了解父母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平凡的老人,皱纹白发、柴米油盐、无是无非,可是我们推想过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状态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每个人的年轻时代都不可能平淡如水,只不过是岁月的风沙掩埋了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拼搏、他们的满志或者踌躇,于是平淡了,平庸了。
我特别想跟我的孩子说:你出生的时候,你娘根本不知道如何抚养一个小生命,她天天双手捧着你,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上,硬是把沙发垫里的高密棉坐出一个坑。我想让孩子了解一个母亲是如何被孩子和时间塑造出来的,让孩子设身处地去感受他的母亲曾经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女孩儿。
战争片里少不了死亡的场面,每当亲人被杀害,活着的人便互相安慰、勉励:为了死去的人,好好活着!每次听到这句话,心里总是翻腾不已,总有要流泪的感觉。是啊,那些被杀戮者视若草芥的生命,对他们的亲人来说,都是生命的支柱啊。
4
不要让疯狂和恐慌赶着走,让生命历程伴随着欣赏的目光,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和情趣,善待一切,也善待自己,这才是生活本该的样子吧。
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城市乡村都点亮了过日子的灯光,所有人的心也都点亮了。
202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