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忧伤的鸢尾花

(2018-05-03 06:05:55)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忧伤的鸢尾花

忧伤的鸢尾花

哦,天哪!
    鸢尾花到底有怎样的心事,把花开得如此忧伤呢?娇弱的花瓣,展不得的褶皱,化不开的蓝……
    花事花事,花本来没有事,是人的事太多,涂抹到了花草上。
    韩育生在《诗经里的植物》序言里说:“所有植物自有一种光华,人类无能执掌它的内心,只好用自己的心情去阐释,这是一种诡秘的一厢情愿。因为所有文字的人造味道,决定了它对露水的盗窃,决定了它对植物的袭击,更决定了它对大自然的偷换。”读来禁不住颔首,是了,都是人的事儿。
    为什么写植物要从《诗经》里找源头呢?他的朋友说:“《诗经》是中国最美的文字,是中国艺术性灵初始的童年。”初始的童年,尚未被人类发明的概念、意象、观念所固化,散发的是淳朴的气息,可以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那天听一位搞书法的老师聊天儿,他说:汉字到小篆被统一,以圆笔为主,好认了,却缺少变化;到隶书变为方笔,规整了,却少了韵味。所以练篆体的最终会找到未定型的大篆,练隶书的更喜欢隶书定型前的变隶。艺术,最怕的是模式化——模式是为实用准备的,不是艺术的特质。
    读过一点书画鉴赏类的文章,也都强调变化、个性,但是从历史角度来分析,还是第一次听到。艺术和生活一样,永远在探索中。我们喜爱孩子,不是因为他们幼稚可笑,而是他们天真未凿,说话做事往往出乎我们意料;我们喜欢老人,不是因为他们世故练达,而是他们历经世事之后的返璞归真;我们喜欢质朴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迂讷好欺,而是他们生性里未曾丢失的天然本真……
    我们喜爱动物,是因为动物虽然能理解人的一些意图,但毕竟离人尚远,还不到与人争辩、计较、作对的程度。有人可能不喜欢动物,但是几乎没有人不喜欢植物,因为植物离人类的智慧更远。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个概念——距离。距离产生美是一句老话,也是一句套话。我想说的是,人类更欣赏跟自己有差异的东西,比如花草,比如山水,比如远方,比如古代……因为幼稚,所以可爱,因为遥远,所以丰富吗?
    有一句挺恶毒的话一直压在舌头下面,现在拦它不住了:其实,人类是在讨厌自己,讨厌和自己具有同样思维模式的同类。
    该回到鸢尾花了。
    我不知道是谁最先说它叫鸢尾花的,横过来竖过去地看,它长得像鸢尾吗?花像,还是叶像?如此柔弱的花,怎么会跟那么凶猛的鸟联系起来呢?从外形上看,叫它蓝蝴蝶或者紫蝴蝶应该更贴切。
    “鸢尾”这个概念终于没能捕获我,我却被花的颜色攫住了——那种紫蓝色,让我觉得它开得特别忧伤,仿佛有很多很多事情要说,又似乎无处可说,于是就这么忍着,以至于在温煦的春风里显得那样幽寂,在明媚的阳光下让人觉得凄冷,好像是百花争妍季节里的一双冷眼。
    我知道,这都是我的事儿,草木无情,花自不语。那么,我的感觉又是从哪里来的?说不清。——于是,我也冷冷地打量着它,让它也感受一下我目光里的秋意,意思是,谁不曾落寞过?谁没有忧伤呢?既然在这个季节开了,那就热爱这个季节吧,就像那些从你身边匆匆走过或者流连盘桓的人。
    ——人!我猛然惊醒,绕了一大圈,我还是不能把人跟鸢尾花分开。问花不语,人却唠叨了一大堆,人是有语言的,或许这才是万物跟人的真正距离。
                                                        2018.5.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香
后一篇:牵着音乐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