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敦煌问
哦,天哪!
今天上午去敦煌莫高窟,下午去鸣沙山和月牙泉。山山水水玩得轻松,慢慢再聊吧,先说说去莫高窟时心里的几个疑问。
一个疑问是:我们了解古代发生的事情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知道,似乎网上看看也就行了,知识嘛,从哪弄来不是弄,何必千辛万苦跑那么大老远!说明知识之外还有别的东西,那才是我们想要的。那是什么呢?感受或者情怀?说不好。
比如说吧,我们来莫高窟干嘛来了?在一个窟一个窟观赏过程中,我了解了壁画和雕塑的内涵与风格,了解了佛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在不同朝代的发展状况和对人的影响……解说员精要的讲解,粗线条却不失关键细节。可是如果有本书,我想肯定会知道得更多。于是我问自己:这一切对你有何意义?
在数字中心观看短片时,第二个疑问就开始发芽了,在莫高窟行走中渐渐长大: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这本来不能算个疑问,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张骞想通过河西走廊打探西域,受到匈奴人干扰和破坏,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傻子都会说:那就不要去西域了嘛,也不至于劳民伤财,弄得尸横遍野啊。再说了,人家匈奴人在沙漠里生活得好好的,你去惹人家干啥!如果仅仅把汉武帝的行为理解为生存、民族之间的事儿,这么说是没错的,可是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上,看到的内容差异性很大,比如说,如果没有张骞等历史人物出于各种目的的探索甚至冲突,丝绸之路的形成就会延迟,甚至今天也未必打通。
沿着丝绸之路走一走,才能真正理解它给沿线人民带来的变化,才能看到它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才能明白“丝绸”不仅仅是布匹、技术、交流……它的内涵太丰富,因而也太诗意、太难以表述,所以,只能自己去感受。
我的第三个疑问在前两个疑问的土壤上开花了:为什么要在这荒沙断崖间凿窟建佛像?到沙漠深处走走,看看它到底有多么荒凉、有多么变幻莫测、有多么无法掌控,可能就容易理了——风沙、缺水、各种人物混杂无序……在这条丝路上行走,随时可能人财两空。当人对秩序、命运失去把握,多么需要精神的支撑啊——安抚、激励、寄托,给予更长远的追求,从而规范当下行为,为他人和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来生负责……
刀枪能有这样的威力吗?皇帝能有这么长的鞭策吗?谁能承担起如此沉重的责任?这时佛教来了。
莫高窟,那时是一个精神的炼场。
2017.7.27-28于敦煌广源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