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事件的方向和过程

(2016-10-01 07:34:24)
分类: 写作探路
写作事件的方向和过程 写作事件的方向和过程
哦,天哪!
    写作事件的方向就是指这个事件的发展目标和结局,比如说今天我要去北京,到达北京就是目标,也就是我今天要做的事情的总体方向。设计写作事件首先就要确定这个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了这个方向,事件的大框架就确定了。举个例子说吧:我想写一个表现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的事件,那么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矛盾最终解决了还是没解决,解决了是一种方向,没解决也是一个方向。一旦方向确定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就好安排了。
    写作事件的过程是指事件由产生到结束的整个经过,还用去北京这个例子来说,到达北京是方向,如何去北京、去北京这个事件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又发生了哪些变故,都属于这个事件的过程。写作事件的方向决定了纠结的产生与消解的整体思路,而过程则是纠结产生、发展、消解的一系列细节。
    如果一个写作事件的方向不明确,在安排过程时就会游移不定,细节的设计就会失去明确的目的,最终导致全文思路混乱。如果只有事件的发展方向,而缺少过程或者过程设计不充分、没有新意,就会导致文章空泛或者俗套。如果说写作事件的方向体现了处理问题的社会性,那么过程的设计则体现了写作者的个性。
    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换个具体点的说法就好理解了。
    死,是人生命的方向,人从出生就一直是奔着这个结局去的,但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生活却多姿多彩,多姿多彩的生活就是这个生命事件的过程。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一个人,出生了,这(指死)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他非常清楚地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形态:死是方向,而怎么活是过程。方向是一个闭合的必然结果,而过程则是因果交错的开放式结构。
    空,是对人生理解的必然结局,这与宗教无关,因为人一想到死后什么都不复存在,就觉得眼下这些纷纭也是无谓的。为什么人经常会觉得人生莫名其妙呢?就是因为知道结局的虚无。在组织前面这几句话时,我用了好几个“因为”、“为什么”之类的词语,它们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因果。有了明确的结果以后,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就是设计事件过程的基本思路。
    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里,给我们详细地描绘了面对严重疾病时内心的恐慌、祈盼和挣扎,他说“我确曾在没人的时候双手合十,出声地向神灵许过愿”,他说“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死亡是必然的,我们之所以乐于承认,那是因为我们觉得死亡离我们还很远,可是一旦因疾病必须认真地面对死亡,人的心态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而那种无从把握自己生命的恐慌几乎是共同的。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尽管事件的方向是相同的,但过程却可以千变万化,而且也必须千变万化,否则就不会在同一个主题下(比如生死、爱情、善念等等)出现那么多文章了。躺在病床上,再忠实的无神论者也会向着虚空祈祷,这是一个形式简约却又内涵十分丰富的细节,没有这样的过程,事件便成了空洞的感叹。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分析电影的故事类型与票房的关系时说:“如果故事阳春白雪,那么观众也必定会曲高和寡。”他不是在提倡下里巴人式作品,而是在讲“大情节”电影、“小情节”电影、“反情节”电影的差别。给我们提供的借鉴是:写作事件的方向应该符合社会心理需求,而写作事件的过程处理则必须克服陈词滥调,充满个性色彩,这样才能既体现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使读者产生共鸣。
                                                    2016.9.2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