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事件的特征与功能
哦,天哪!
写作事件就是写作者从生活中撷取、加工、表述,用以表达文章主题的事件。它来自日常生活事件,却又与日常生活事件不同,即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写作价值——表达某种情趣,表现一定的思想,反映生活中的纠结。所以,写作事件应该具备某些特征,并以这些特征来实现其表达功能。
1.因果性特征。
很多人把文章里的事件称为故事,这是不太准确的。故事更多显示为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事件,而写作事件更接近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里所说的“情节”,他说:“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作为生活的一种模型,写作事件必须具备因果性,才能具有分析价值。
罗伯特·麦基《故事》一书中说:“故事进展过程的缺乏、动机的虚假、人物的累赘、潜文本的空洞、情节的漏洞以及其他类似的故事问题,才是文笔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他还认为“这些人物是谁?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他们将会采用怎样的方法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什么将阻止他们?其后果是什么?找到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并将其构建成故事,便是我们压倒一切的创作任务”。从他一反一正的论述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所说的电影中的“故事”(即写作事件)其实是按照一定因果关系设计出来的。
写作其实是作者借写作事件对生活的反思,所以作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必然要具备对生活进行分析的功能,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成因分析)、“这是一个什么事件”(元素分析)、“这个事件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效能分析)。因此,不论是写作事件的选择还是叙述,都必须关注这个写作事件是否具备因果特征,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事件能不能为我们提供解析生活的可能性。
2.比喻性特征。
所谓写作事件的比喻性特征,说的是写作事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写作事件是生活的比喻,它既不是生活本身,也不是脱离生活的随意编造,而是创造性地把生活本身转化为更具结构性、更有表现力、更富意味的体验。罗伯特·麦基说“一个故事不可能构建于纯粹的偶然事件”,换句话说,即便生活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写作者也应该从中寻找到必然的成分,从而把生活事件转化为写作事件。
生活事件也能够传达一定的意义,但它显得模糊、漫漶、杂乱。而经过作者处理过的写作事件承载着作者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情绪、条理的思考。作者把这个事件从生活中撷取到文章里,是想通过这个标本探索一类事物的特征,通过这滴水来观察太阳的光辉。因此它既不是纯天然的生活,也不是一丝不挂的态度、情感和观点,而必须处于“像生活”这个距离上。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这个距离,写作事件和生活不能保持恰当的距离,则容易把与要表达的情思关系不大的琐琐碎碎也带进文章,使叙事失之呆板、泛化;而如果离生活太远,则又让读者觉得过于虚假、空洞、与自己无关,进而因为对事件不信任不容易与文章产生共鸣。
强调写作事件的比喻特征,意在提醒写作者要处理好写作过程中事件与生活、与读者的距离,保证事件处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审美距离”上,从而避免文章被误作生活写实,又不至于沦为胡编乱造。
3.变化性特征。
从文章中一组事件来看,前后事件不能是简单的重复累加,每个事件指向主题的角度应该是不同的;从单个事件来看,应该有一个发展过程,纠结的产生、分析和消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写作事件自身的变化性特征。
写一个事件肯定是有所指称的,不可能是为了写事件而写事件。因此不管是文中人物还是作者,在经历这个事件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情绪、态度、观点的变化。而表现这种变化,正是一篇文章的意图、价值所在。
因此,在写作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变化的因素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对这些变化和影响持有怎样的态度。事件变化与人心理变化的统一或悖离,是文章观点形成的基础。所以,一篇文章其实展示的就是这个变化过程。如果一篇文章只有静态的叙述或分析,就缺乏层次性,反映出来的是作者写作思维的僵化和单一。而这恰恰是很多中小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正如肯尼斯·伯克所说,“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事件也是写作必需的装备。不论你是写叙事文还是写议论文,没有写作事件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对写作事件特征和表达效果的探索是每个写作者无法回避的工作。《故事》的序言中说:“我们并不希望逃避生活,而是希望发现生活,以焕然一新的试验性方式,去运用我们的思想,宣泄我们的情感,去欣赏,去学习,去增加生活的深度。”当我们的情思遇上精美的写作事件,一篇称心的文章便水到渠成了。
2016.9.28-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