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需要即存在

(2016-08-16 08:15:00)
分类: 生活絮语
以需要的方式而存在 需要即存在
哦,天哪!
    事实已经摆在那里了,或许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以需要的方式而存在。
    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做起来却比什么都自然。   
    一个书法特别好的学生,学科成绩却并不好,他可以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练习书法,却不愿意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读书,于是他的书法越来越得到别人的称赞与羡慕,而他的成绩却让老师头痛不已。人们评价这个学生时,说书法是他的天赋或者兴趣点。其实不是这样的。事实是,他漂亮的书法是他在群体里立足的资本,而读书或者说成绩无法满足他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别人的肯定、称赞、羡慕,其实是获得一种存在感。为了获得肯定性评价,一个人会把自己的某方面才能发挥到极致,甚至以此为生。
    书法家、音乐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有各种专长的人,大概就是由此而发展起来吧。   
    一位做了奶奶的老人十分苦恼,因为她的孙子不愿意接受她的呵护,于是她抓住一切机会表现对孙子的关怀,强迫孩子吃她自己认为好的食物,宁可自己曝晒也要把孙子罩在自己的伞下,时刻担心孙子的安全而不让他在路上独立行走……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满足身份认同——我是奶奶,所以要无微不至地关心孙子,即便孙子表现出强烈的反抗,也要坚持去做。结果,她越是付出自己的爱意,孙子越是逃避,导致她没有一点成就感。——所谓成就感,其实就是自己对身份价值的定位,也就是存在感。
    沉默者、孤独者、迷失者、流浪者是不是就是在一次次无法找到恰当的情感出口情况下产生的?接受也是一种美德,讲的正是给别人的情感以出口。
    一位老人经常对着孩子们叹气:唉,现在我一点用都没有,不能帮你们一点忙,还要给你们添麻烦!孩子们再三安慰他:人老了,付出的任务已经完成,就要安心接受子女的照顾。可是老人依然闷闷不乐。后来,孩子们发现老人红烧肉做得特别好,每次看望老人就带些肉回来,请求老人做成红烧肉带走。从此老人乐此不疲,除了给孩子们做红烧肉,还发展到帮邻居做,帮以前的老同事做,快乐地忙里忙外。老伴儿问:你这样忙里忙外,图个啥呀?老人乐呵呵地说:图个高兴呗!人的快乐哪里来?主要来自别人的认同,进而形成自我认同,所以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因为“给”可以获得认同感。
    热心人、爱心人士、甘于奉献精神的存在基础也许就是在“给”中获得了快乐,进而加强了这种心理需要,从而凝铸为人的个性和品格吧。
    那么,如何解释人性中的贪婪和吝啬呢?贪婪和吝啬也是一种需要,一种存在方式,是试图以外在的财富聚累而获取别人艳羡的心理需求。说到底,这是人对安全感的需要。大凡贪婪和吝啬的人,对未来生活总是担忧的,害怕衣食不周,害怕别人超过,害怕失去尊严……至于别人是否真的羡慕这种生活方式,贪婪和吝啬的人是感知不到的,即使感知到,也会以嫉妒、仇富、吃不到葡萄等消极而笼统的评价他人的概念为自己辩护。——人总是以正面形象而存在的,哪怕一个恶人,也会在贬斥外界中获得自我肯定。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自私自利的人、冷漠无情的人、危害他人的人呢?了解了人的需要,对这些负面存在其实也不难解释。
    人的需要是五花八门的,无法一一列举。我们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存在状态、人生方式,但我们可以探寻自己的需要,只要我们静心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明确的心理机制,都是在需要的支配下逐渐形成的。所以,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其实就是其需要的方式——需要的内容,需要的强度,需要的变化,延伸出各色各样的人生轨迹。
                                                       2016.8.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虫的嘀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