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2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可能性里行走

(2016-08-17 08:07:22)
标签:

杂谈

分类: 写作探路
在可能性里行走 在可能性里行走
——生活里的写作空间
哦,天哪!
    不管你的写作动机是什么,最终都要像天空中的飞鸟一样回归生活的地面,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文字整理生活、表现生活、反思生活、丰富生活、展望生活……你可以虚构,可以魔幻,可以怪力乱神,但是不管你的文字离生活有多远,也经不住一句提问:你的文字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不需要繁复的例证,只需要简单的推理——一个在生活中的人,观察、思考的内容怎么可能跟生活毫无关系呢。
    既然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也就没有必要讨论了。应该认真讨论的是:在生活里,写作的空间有哪些?更直白地说,生活中哪些内容才有更大的写作价值?
    这个话题不好讨论,因为无法确定对生活的明确的取舍标准,所以必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没什么,生活如此丰富,人对生活的感知如此复杂,怎么可能让写作囿于一己之见、个人喜好呢?
    不过,有句话可能是大家愿意接受的:写作中要讨论的,不是必然——那是无可改变的(上天自有安排),也不是渺然——那是时间说了算的(预言万年、千年、百年以后的事与科学有关,但与当下生活无关),而是或然——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包括意外)。
    学生的习作不应该去重复别人已经讨论过的话题,也不是去玄想虚无缥缈的事情,而应该对生活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探索,进而发现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事件包含的各种元素、事件可能存在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才能凭借写作活动获得生活的智慧。
    这样讲可能太过空洞,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西游记》里唐僧是师父,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是徒弟,这是不争的事实,人家吴承恩已经安排好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复述了,即便是带有一些创意的“旧题新作”似乎也没有什么本质意义,这就是已然事件。如果去做新的推想呢?比如又是多少多少年过去了,师徒四人在什么情景下相遇,这时唐僧如何、孙悟空如何、八戒如何、沙僧如何,这对生活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际遇,因而属于渺然事件。但是,如果就唐僧既不会腾云又不会降妖,为什么悟空三人却愿意尊其为师,就具有较强的生活意义了。
    有人就此作如下分析:平常唐僧的确不如徒弟,但在关键时刻,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就不一样。孙悟空说,他回花果山,做大王。猪八戒说,他回高老庄,娶媳妇。沙和尚说,他回流沙河。这是三个除魔降妖的徒弟的态度。而经常招来妖怪的师父却说:你们都可以回去,我自己到西天去。这是唐僧成为三个人的师父的原因
    这种分析就是对事件中包含的元素的分析,这种分析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参照,给我们指出了事件发展的可能性:一个团队中,什么人才是灵魂人物?方向明确、意志坚定的人。作者不需要多说,读者自然会思考:为什么身边有些看上去能力平平的人却成了领导者?我要想成为领导者应该如何磨炼自己?
    如何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可能性”存在的空间呢?如果我们盯着生活看,那就相当复杂了,可是如果从写作者的思维方面思考,就有章可循了。评析写作者的思维水平无非是从深度、广度和创新性几个方面入手。
    以前我们讨论过“三人原则”,即观察“人行”(动作、语言、行为),探索“人心”(动机、情感、思想),评判“人性”(品性、修养、本质),这是从思维的深度方面进行分析的,看作者达到了哪个层面。我们还讨论过“联想流”,即面对一个诱因(人物、事物、景物、事件)写作者会从哪些角度产生联想,整个联想过程形成什么样的态势(思维图式),对联想的梳理水准怎样,这是从思维的广度方面进行的分析。我们讨论过的“干扰素”,主要是指用来改变事件发展方向、发现新的可能性的元素,选择不同的干扰素,就会从事件中发现不同的内涵,因而可以作为分析思维创新性的依据之一。
    怎么说呢,生活是一个“结构不良”事件,没有人能够把自己一生的目标、过程、结果规划得那么清楚,从写作角度来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生活态度问题,而更接近生活真实,因为人生的变数太多,所以各种可能性都可能出现,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内容和广阔的思考空间。而写作几乎也是一个“结构不良”事件,在文章酝酿、构思、落笔、修改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使整个文章不断向各种方向发展。按理说,两个“结构不良”事件相遇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但也恰恰体现了它们性质上的吻合性,即用“结构不良”的方式去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也正是写作是其他学科、其它学习方式无可取代之处。
    说到这里基本可以结束了,但是还想再啰嗦几句:许多老师在实施写作教学时,试图将写作这个“结构不良”的学科进行序列化,将其转化为一个“结构良好”的事件去处理,我以为这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学生的经历、个性、认知水平、学识修养千差万别,你怎么能让所有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困难,然后用相同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呢?因此,作文教学主要应该采取“散点教学”,从学生的作文中寻找相对一致的问题,提炼成一个一个专题,进行问题引领的主题化教学。每个教学主题应该来自学生习作,而不是教师事先设定。所以,学生习作的批阅、分析是写作教学的关键环节。
                                                      2016.8.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需要即存在
后一篇:中元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