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作文社会内涵的思维路径

(2016-04-28 06:40:35)
标签:

社会内涵

时间纵深

空间拓展

关系转换

作文

分类: 写作探路
提高作文社会内涵的思维路径 提高作文社会内涵的思维路径
哦,天哪!
    最近阅读了一些学生的作文,发现“生活化”思路十分明显,说明目前的作文教学已经基本确立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确立主题的方向,这是一个可喜的动向,标志着作文教学开始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把写作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获得考试分数的手段。
    但是,在阅读作文和与师生交流中发现,由于年龄的局限性,学生作文定位于写家庭生活、表达亲情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无可厚非,但缺乏社会内涵的文章立意高度明显不够。如何才能在学生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是作文教学面对的又一个话题。
    先看几个文段修改的例子吧,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提高作文社会内涵的思路:
    [例1]:那一刻,我长大了(片断)
    原文:我手中捏着外婆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梳理。遇着结儿,便轻按住发根,慢慢向下,让楠木梳齿流过她的银丝,一直流到底。
  “孩子,你真的长大了。”即使是面对着外婆的背脊,但我仍能感知到她嘴角上扬的弧度。
    修改稿:我手中揽着外婆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梳理。遇着结儿,便轻按住发根,慢慢向下,让楠木梳齿流过她的银丝,一直流到底。
  “这孩子,真的长大了……”妈妈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悄悄站在那里看我给外婆梳头。从妈妈的眉眼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外婆的过去。年少的人很少去想老人也曾年轻过,老人却一直在期盼着孩子们长大。
  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小作者不理解,问这是一个点题的语段,让外婆说出来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引进“妈妈”这个人物?
我说,那很不一样。让外婆说“我”长大了,仅仅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而把“妈妈”引进来说这件事,就形成了“外婆—妈妈—我”这个代代相因的人生序列,给人以“时间的纵深”思考,后面的议论就包含着感情又超越了个人感情,上升到对“生命”的思考了。
    [例2]成长的力量(片断)
      原文:轻轻依靠在窗边,曾经带给自己无数快乐的二胡,静静地躺在墙角,仿佛我们从来就是陌路,仿佛它一直在告诉我:你,不行。唉,我找不到青春的入口……
      修改稿:轻轻依靠在窗边,曾经带给自己无数快乐的二胡,静静地躺在墙角,仿佛我们从来就是陌路,仿佛它一直在告诉我:你,不行。
    楼上传来几句琴声。求求你,别拉了!楼上那个上三年级的小家伙练了半年琴了,还是钝刀杀鸡般的《野蜂飞舞》。唉,我找不到青春的入口,担心将来他也一样……
    在对这篇作文进行修改的时候,觉得立意太过自我,有点人生无奈的感慨。能不能把这样的主题拓展得宽大一些、深刻一点?想了很久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能打破“自我感叹”的小圈子就好办了。于是我给作文加入了邻居家孩子练琴的小插曲,通过“空间的拓展”达到了“我”的成长与“他”的成长之间的共鸣,从而形成了对“每个人”成长的思考。
  [例3]蚊子之死
    原文:一只蚊子被谁拍死在洁白的粉墙上,肢体完整而清晰,那放射状的姿势让人仿佛听到拍击时咔嚓咔嚓的断裂声。看得出,它不曾吸过任何动物的血,而且即使没被拍死也不会再吸血,毕竟已经是初冬了,它的死期不远了,气温低得让它连飞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飞的力气还有?只是失去了飞的愿望。
    人为什么要如此残忍呢?连一只不曾伤害过任何人的蚊子也不放过。
    修改稿:一只蚊子被谁拍死在洁白的粉墙上,肢体完整而清晰,那放射状的姿势让人仿佛听到拍击时咔嚓咔嚓的断裂声。看得出,它不曾吸过任何动物的血,而且即使没被拍死也不会再吸血,毕竟已经是初冬了,它的死期不远了,气温低得让它连飞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飞的力气还有?只是失去了飞的愿望。
   它的死,不是因为伤害了什么人。它的死只因为它是一只蚊子。它是为它的类而死的。
    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个小文段。最初只是想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批评一下人类“滥杀无辜”的不宽容态度。写完以后觉得很没劲,因为这样的主题已经有太多文章表达过了。我想,在这小小的两段话里,除了人与蚊子,还有没有其他关系?慢慢就找到了一只蚊子和它的种类的关系,然后进行了修改,通过“关系的转换”找到了新的主题,“它是为它的类而死的”,这就不仅仅是蚊子的问题了,还蕴含着人的问题,好人和坏人、朋友和敌人、熟人和陌生人……通过关系转换的方法,思考一个较有内涵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个体与其所属的群体?
    下面这篇作文是我和一所初中校一个班学生一起修改出来的,题目是《母爱》,综合运用了上面谈及的三种方法,我们来分析一下:
  妈妈对我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
  每天要看着我把她装来的饭菜吃进肚子里,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去收拾一家人饭后留下的残汤盛饭;每天要放下一切事情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为的是决定明天给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每天要出入我的房间十几次,有时给我送来一个苹果,有时给我带来一杯牛奶,有时给我披上一件衣服……有时什么也没拿,只是走过来看看我。
  我经常觉得妈妈很烦人,心里想,你每天要做这么多琐碎的事,怎么就不会觉得烦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理解了妈妈。母爱是细微的,也是细腻的,而正是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铸就了母爱的伟大。
  姨家的小妹来我家,妈妈不知要怎么招待她才好,糖果、瓜子、水果……唉,只要能想到的,她都要一样一样地拿来让小妹吃。小妹吃了,她就满脸流动着微笑,如果不吃,她就显得很慌乱。妈妈不光唠叨我,也唠叨小妹,什么学习要努力啦,待人要和气啦,要注意节约啦……有时我在想,干嘛呀,她又不是你女儿。
  更让我不解的是,妈妈连大街上的孩子都要管。有一次和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孩子颠颠倒倒地过马路,她三步两步冲过去,一把将孩子抱进怀里,自己差一点让一辆摩托车撞到。结果呢,那个孩子的妈妈并不领情,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没有,还说她想让孩子锻炼一下独立过马路的能力,说妈妈破坏了她的计划。当时我差一点发作,可是妈妈却笑眯眯地说:只要孩子没事就好,只要孩子没事就好。
  真是搞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
  那天和妈妈一起到外婆家,外婆开口就责怪妈妈怎么又瘦了。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妈妈真的变化挺大的,皱纹细细地布满了额头,头发也显得枯黄了,眼睛里很多牵牵连连的血丝……以前妈妈可不是这样,皮肤白皙润泽,头发乌亮乌亮的,眼睛清澈明亮。我小时最喜欢她抓着我的手走路,妈妈的手又软又温暖,潮潮的,攥起来像一颗不大的心脏;可是现在呢,那双手已经布满了粗粗细细的皱纹,指头上经常缠着胶布。我有多久没有牵过妈妈的手了?真没想到这双手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妈妈和外婆说着话,就开始收拾午饭。外婆走过来,轻轻地掠起妈妈额前的乱发,叹息着说:你就不能歇一会儿吗?外婆的目光湿漉漉的。我忽然感到鼻子发酸了——妈妈也是外婆的女儿啊!看着外婆的眼神,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情怀。
  这样的眼神妈妈也有,我一定每天每天都在这样的眼神里走来走去,只是没在意罢了。现在我读懂了这样的眼神,我想有一天我的眼睛也会流淌出那湿漉漉的目光。
  ①关系的转换:妈妈对我、姨家小妹、街头孩子、街头孩子的妈妈
  ②空间的拓展:我家、街头、外婆家
  ③时间的纵深:孩子、妈妈、妈妈的妈妈
  在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作文社会性的时候,每次调整都要明确主题发展的方向,用关键词或者中心句引领每个层次的主旨,保证主题不偏离、不泛化。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方法就是把事件、人物放到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活系统中来考察,探索与之相关的因果关系、相似关系或相反关系,进而使文章的立意打破简单事件的束缚,从个别走向一般,从个人体验走向公众体验,路子有点像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16.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求打
后一篇:偷懒的蔷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