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文社会内涵的思维路径

标签:
社会内涵时间纵深空间拓展关系转换作文 |
分类: 写作探路 |
哦,天哪!
“孩子,你真的长大了。”即使是面对着外婆的背脊,但我仍能感知到她嘴角上扬的弧度。
“这孩子,真的长大了……”妈妈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悄悄站在那里看我给外婆梳头。从妈妈的眉眼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外婆的过去。年少的人很少去想老人也曾年轻过,老人却一直在期盼着孩子们长大。
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小作者不理解,问这是一个点题的语段,让外婆说出来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引进“妈妈”这个人物?
[例3]蚊子之死
原文:一只蚊子被谁拍死在洁白的粉墙上,肢体完整而清晰,那放射状的姿势让人仿佛听到拍击时咔嚓咔嚓的断裂声。看得出,它不曾吸过任何动物的血,而且即使没被拍死也不会再吸血,毕竟已经是初冬了,它的死期不远了,气温低得让它连飞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飞的力气还有?只是失去了飞的愿望。
妈妈对我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
每天要看着我把她装来的饭菜吃进肚子里,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去收拾一家人饭后留下的残汤盛饭;每天要放下一切事情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为的是决定明天给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每天要出入我的房间十几次,有时给我送来一个苹果,有时给我带来一杯牛奶,有时给我披上一件衣服……有时什么也没拿,只是走过来看看我。
我经常觉得妈妈很烦人,心里想,你每天要做这么多琐碎的事,怎么就不会觉得烦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理解了妈妈。母爱是细微的,也是细腻的,而正是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铸就了母爱的伟大。
姨家的小妹来我家,妈妈不知要怎么招待她才好,糖果、瓜子、水果……唉,只要能想到的,她都要一样一样地拿来让小妹吃。小妹吃了,她就满脸流动着微笑,如果不吃,她就显得很慌乱。妈妈不光唠叨我,也唠叨小妹,什么学习要努力啦,待人要和气啦,要注意节约啦……有时我在想,干嘛呀,她又不是你女儿。
更让我不解的是,妈妈连大街上的孩子都要管。有一次和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孩子颠颠倒倒地过马路,她三步两步冲过去,一把将孩子抱进怀里,自己差一点让一辆摩托车撞到。结果呢,那个孩子的妈妈并不领情,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没有,还说她想让孩子锻炼一下独立过马路的能力,说妈妈破坏了她的计划。当时我差一点发作,可是妈妈却笑眯眯地说:只要孩子没事就好,只要孩子没事就好。
真是搞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
那天和妈妈一起到外婆家,外婆开口就责怪妈妈怎么又瘦了。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妈妈真的变化挺大的,皱纹细细地布满了额头,头发也显得枯黄了,眼睛里很多牵牵连连的血丝……以前妈妈可不是这样,皮肤白皙润泽,头发乌亮乌亮的,眼睛清澈明亮。我小时最喜欢她抓着我的手走路,妈妈的手又软又温暖,潮潮的,攥起来像一颗不大的心脏;可是现在呢,那双手已经布满了粗粗细细的皱纹,指头上经常缠着胶布。我有多久没有牵过妈妈的手了?真没想到这双手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妈妈和外婆说着话,就开始收拾午饭。外婆走过来,轻轻地掠起妈妈额前的乱发,叹息着说:你就不能歇一会儿吗?外婆的目光湿漉漉的。我忽然感到鼻子发酸了——妈妈也是外婆的女儿啊!看着外婆的眼神,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情怀。
这样的眼神妈妈也有,我一定每天每天都在这样的眼神里走来走去,只是没在意罢了。现在我读懂了这样的眼神,我想有一天我的眼睛也会流淌出那湿漉漉的目光。
①关系的转换:妈妈对我、姨家小妹、街头孩子、街头孩子的妈妈
②空间的拓展:我家、街头、外婆家
③时间的纵深:孩子、妈妈、妈妈的妈妈
在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作文社会性的时候,每次调整都要明确主题发展的方向,用关键词或者中心句引领每个层次的主旨,保证主题不偏离、不泛化。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方法就是把事件、人物放到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活系统中来考察,探索与之相关的因果关系、相似关系或相反关系,进而使文章的立意打破简单事件的束缚,从个别走向一般,从个人体验走向公众体验,路子有点像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