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我修改了什么[1]
——给孩子修改习作后的反思
哦,天哪!
周末,一位老哥打电话来,约我们一家和几个朋友去一座岛上玩。看了刚刚建成的跨海大桥,参观了新修的渔港,然后到一家饭店吃午饭。
饭前,老哥掏出手机,对我儿子说:我读一篇文章给你听听。刚读了两句,孩子就跑了。老哥是孩子的校长,他读的是孩子的一篇习作,登在校刊上了。
为什么听到校长读自己的习作要跑掉呢?很多人都以为是孩子谦虚或者不好意思,只有我知道,那篇习作是经我修改过的,孩子心里一定认为那已经不是他的东西了。——他一直有这样的看法,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小学时,老师让他参加作文比赛,进入省赛阶段,我说你把作文拿来让我看看,他说:那不行,你动了就不是我的了,获奖也没意思。于是每次交上去的都“原生态”的作文,不论获个什么奖,他都喜孜孜地得意半天。
这篇习作是他六年级时的一篇考场作文,他妈妈觉得还不错,就打成文本稿收在电脑里。进入中学没多久,老师让孩子们交篇稿子,要选好一些的往校刊上发。时间已经很晚了,让他自己弄会影响休息,我就从他的习作中找一篇出来改改发过去了。登是登出来了,可是孩子并不觉得高兴,心里有个小疙瘩:那是爸爸修改过的。
孩子还没真正经历过修改作文的训练。我认为把一篇普通作文修改成一篇优秀作文收获比写十篇普通作文要大得多,因为在修改过程中可以发现哪些元素是多余的、哪些元素还显不足,可以发现如何调整可以让作文的主题更深刻、更开阔,可以发现如何润色可以让作文更有味道。
每年临近高考、中考,都会有些亲友同事家的孩子找我给辅导一下作文。谁都知道,临考辅导作文实在太迟了,一般只能给孩子一点心理安慰。但是如果处理得当,收效也可能很明显,甚至能帮助孩子的作文升格提档。我一般采用三步走的办法:第一步,简单介绍自己的一些写作体验,给他们几个写作关键词,用事例把关键词说明白,然后给个作文题目回去写;第二步,用第一次讲的写作关键词和孩子一起讨论着修改,直到我们都感到满意为止;第三步,再写一篇,孩子尝试自己修改,然后我再修改,直到孩子感到写作思路很明确。
其实在反反复复的交流中,我只想让孩子们明白一点:看清,老师在你的作文上修改了什么!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虽然盯作文盯了很多年,可是我一般不给自己的孩子辅导作文。一是怕影响了他的个性化表达,总是揣摩我是怎么想的,自己反而没了真实的想法;二是怕干扰孩子老师的教学思路,让孩子产生混乱——写作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东西,不同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观点可能就是对立的。当然,在关键时刻,该出手还是要出手的。
下面看看我在孩子习作上做了哪些手脚吧,然后再说说修改的理由。
原作:那是一次验证成长的尝试
成长不仅填满童年,更填满人生。相信你也有过各方面的成长吧。也许表现在身高体重上,也许表现在玩乐上,也许表现在学习上。而我的成长,则表现在一只普普通通的风筝上。
风筝,在我国古代运用于国防方面,现在科学发达了,国家进步了,它逐渐步入娱乐和休闲方面。
我两三岁时,就看过爸爸妈妈放风筝,八九岁时学习过放风筝,然而从未成功。那时我心生疑惑:难道我就学不会放风筝吗?难道我在这方面真的没有一丁点儿天赋吗?
但就在半个月前,我终于学会了放风筝。那天下午,和煦的春风不停地吹,我心想:这么好的天气,又有这么适合放风筝的环境,我为何不去再尝试一次呢?于是,我拿起我心爱的“小鹰”,来到在海一方的沙滩旁,这一次,我准备尽最大的努力。于是,我整理好线,拼尽全力逆风奔跑,我脚下的沙子被我扬上了天空。我心中乐开了花,但仍缓缓地放线,时不时收回一些,生怕我的小鹰掉了下来。
这次尝试,不仅让我学会了放风筝这门技能,让我感觉到成长,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不是天赋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当我成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了。这个道理免去了我许多的担心。
这次尝试,我收获了技艺,收获了道理,更收获了尝试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修改稿:比失败多做一次①
成长不仅填满童年,更填满人生。
相信你也有过成长方面的经历吧。成长,也许表现在身高体重上,也许表现在游戏活动上,也许表现在读书学习上。而我的成长经验,则跟随一只普普通通的风筝飞了起来。
风筝,在我国古代曾运用于国防方面,现在科学发达了,它似乎只保留了娱乐休闲功能。
我两三岁时,就看过爸爸妈妈放风筝,八九岁时学习过放风筝,然而从未成功。那时我心生疑惑:难道我就学不会放风筝吗?难道我在这方面真的没有一丁点儿天赋吗?
但就在半个月前,我终于学会了放风筝。那天下午,和煦的春风不停地吹,我心想:这么好的天气,这么适合放风筝的天气,我为何不再去尝试一次呢?于是,我拿起我心爱的“小鹰”,来到在海一方的沙滩上。这一次,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不行,风筝摇摇晃晃,然后一头栽下来。
一次,两次,三次……海滩上放风筝的人很多,大的小的、红的绿的,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蓝天下迎着春风翱翔。可我的风筝总是像胆怯的孩子,还没有真正起飞,就扑向大地妈妈的怀抱。②
我站在那里,汗水流进嘴角,又咸又涩,像海水。
妈妈过来了,摸摸我的头发,说:儿子,成功就是比失败多做一次。
我心里一动。是啊,我可以有无数次把风筝放向蓝天的机会,为什么这么急于叹气呢?也许下一次它就能飞起来。③
我整理好拉线,又一次拼尽全力逆风奔跑,脚下的沙子被我扬上了天空。缓缓地放线,不时猛地拉一下,让我的小鹰有足够的动力。风筝没有掉下来,真的没掉下来,它踉踉跄跄地穿过不稳定的气流,然后自由地在高空飞翔。我的心也跟着它飞向了蓝天。④
这次尝试,我不仅学会了放风筝这项技能,更感觉到了成长:有些事情不是天赋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当我成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了。但是我必须时刻牢记,“成功就是比失败多做一次”。⑤
四月的春风轻轻地吹拂,海轮发出“呜——呜——”的汽笛声。⑥
修改理由如下:
①原来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成长”的内涵是什么?就是在失败以后再做一次嘛。
②哪能因为想通了就成功了呢?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对失败过程的描写,其实就是人的心理历程。没有心理历程的“成长”只能说是巧合,不具有值得借鉴的普遍意义。
③挺深的成长感悟让一个小学生自己想明白,不太符合生活实际,所以让妈妈出场来帮助孩子成长,这样主题的深度才真实。事实也正是如此。
④当一个事件来到人的面前,首先引发的是情绪反应,而不是对道理的顿悟,对孩子而言尤其如此,所以这里应该有一段心理描写。况且这段描写还可以“炫技”一下嘛。
⑤如果到这里还不点题,那就有点傻了,水到渠成了呀。
⑥如果点过题就收笔,就显得有点仓促、稚嫩了,毕竟是叙事文,渲染一下氛围可以让读者跟你一起产生很多思绪,何况这句话还有点象征意义,又和前文呼应呢。
那天我没有把修改孩子习作的事跟朋友们讲,那是我跟孩子之间的事儿,不宜在孩子心理不稳定时公开讨论。现在我把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整理出来,就可以跟孩子正面交流了。——教育孩子,可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正如孩子习作里所表现的: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情绪反应、心理感受,更重要的是认知水平的提高。
2016.1.12-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