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拾穗者

(2015-10-06 19:44:22)
标签:

拾穗者

母亲

苦难

乞讨

诗人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拾穗者 拾穗者
哦,天哪!
1
    读李娟的散文《决不辜负春天》,被她对米勒作品的精微的理解所感动。她在赏画,也在写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
    在解读《晚钟》时,她说:“此时,远处教堂里悠扬钟声敲响了……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宁静,灵魂安详。他们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能吃上这些土豆……”
    在解读《喂食》时,她说:“在铺满阳光的小院里,祖母坐在木凳上给我和妹妹喂饭。我们仰着头,一口一口吃着香甜和小米粥。春天的风吹过故乡的原野,麦浪返青,桃花遍野,柳丝如烟……”
    在解读《拾穗》时,她说:“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手拾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一点点甜。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诗人写过: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
2
    酒桌上,菜肴太丰盛,至少还有三分之一剩在那里。一位老哥却在细心地把盘里的米粒往碗里拨。我说:还有这么多菜呢,干嘛在乎那几个米粒?老哥看看我,说:我是农民的后代,可以容忍把鱼肉剩下,却不能容忍丢掉一粒米。
    这不是一笔经济账,也无关浪费和节俭。我也是农民的后代,我知道农民会因为几穗稻谷付出比稻谷本身大得多的成本或者说代价,农民对粮食的感情早已超越了珍惜,近乎崇拜。
3
    母亲带着我们从东北回来那年,已经是深秋了。因为没有工分,村里不能分给我们口粮,生活主要靠买高价粮和亲友接济。放学回来,母亲常常不在家,我知道她又到收完的庄稼地里去拾落下的稻谷。我放下书包就往田野跑,我怕父亲去世、举家搬迁,接二连三的大事把母亲压垮。
    可是没有。妈妈带着她的小孙女在田野里边走边聊,仿佛在巡视自己的家园。收获完的天和地都很空旷,清冽的小风已经磨出些刀刃儿了。我的小侄女举着一穗稻谷跑向母亲,骄傲地大喊:奶奶,奶奶,我又捡到一棵!母亲轻轻地摸摸她的头,似乎还夸奖了小丫头。所以,我不同意李娟说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我母亲捡起的不是大地的恩惠,甚至也不是希望,而是平静的喜悦。
    面对困苦,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躺在家里抱怨,有人跪在路边哀求,有人抓住谁都要一番诉说……我的母亲不,她微笑着安慰我:不怕,都会过去的。
4
    翻阅一位老阿姨送给我的书《诗意中华》和《山海连云》,是全国和本地风景名胜摄影配诗的两个集子。我没有流连于中华河山的壮丽,也没有惊叹于诗歌与画面的精美搭配,我感叹的是,就在我的身边还有这么多人在一丝不苟地采撷琐碎的生活、酿造热爱的蜜。
    我一直以为创作早已成为作家的专利了,一直以为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为表达而表达的创作了,一直羡慕古代人一边种田、打仗、放牛或做官一边写诗的文化氛围。身边这些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消除了我的孤独。
    朋友在博客里留言鼓励:“写下,即永恒。因此,只要用心写,就很好。”我答:“像一个行走于街巷的老人,随手捡起别人丢下的生活碎片。”
    我忍不住用敬佩和探询的目光打量行走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法官、医生、收银员、清洁工、买菜的大妈、收废品的老人……你们就是那些生活的拾穗者吗?
                                                       2015.1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红滩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