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那地,那情景
哦,天哪!
有人说,作者对待文章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除了校对和查阅资料,我很少翻看自己写过的文字。不是不爱惜,而是觉得那娃子似乎并非自己想象的那般可爱:脏着蟹壳小脸,淌着清水鼻涕,穿着抓饭吃的衣服,趿着倒了帮的鞋子……如果文字真是孩子,我的文字这个样子,也不能怪他,只能怪他的父亲或者母亲。
可是,孩子偶尔发出古怪的、痛苦的、开心的抑或是天真的声音,让你不得不回头去看他一眼。而一眼看过去,感慨便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摇晃,不是“我咋生出你这么个小东西”,而是“那时,那地,那情景”。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距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当时我二十多岁。话是一位老哥说的,老哥是个不小的干部。
那次老哥到我们宿舍去玩,不知怎么就扯起人犯错误的事情来。他说:如果我因为经济原因犯了错误,弟兄们不要同情我,因为那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犯错误说明没出息;如果我因为政治风波犯了错误,弟兄们不要责怪我,因为政治是个说不清的东西,也许根本不是我的错;如果我因为作风问题犯了错误,弟兄们要原谅我……他不解释了。我们都瞪大眼睛等着他的高见呢,他呵呵一笑,说:唉,那时,那地,那情景啊!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天上下着冰冷的细雨,海风吹得宿舍的钢窗吱吱怪叫,窗外的老杨树成了一弯一直的巨大黑影,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海的味道。老哥穿着米色夹克,我当时喜欢穿一件白色的小风衣。
如今老哥已经从大学校长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了,他说的几种错误一个也没犯,但是他的这番话还时常在弟兄们之间谈起。
“那时,那地,那情景”是一个内涵太丰富的概括。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美学、科学、艺术……还有情感,哪一样不在那时、那地、那情景中发生、传播、沉淀?任何事物,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情境都是不可解释的,即便勉强解释了,也与真实相去甚远。
当我翻检多年留下的文字,再次想弄清表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哥的话便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散。——我都写过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呢?我是怎么借助这些文字探索生活的呢?老哥早就说过了,“那时,那地,那情景”。所谓表达,不过是借着记忆里的人、物、事来解释现实的生活,预测未来的可能,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办,甚或也能给别人一点意会、一点情趣,如此而已。
从此不再跟自己争论生活是什么和为什么,只要用心写下去,总有一天留下的文字会告诉我:你的生活是这样,因此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
好多年不见老哥了,不知他是否还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是否还记得那时,那地,那情景……
2015.10.4-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