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上小诗
哦,天哪!
清代的黄伯权(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之侄)创作了一首《茶壶回文诗》,其诗如下:
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乍一读,小诗也未见得有多出众,不过是由雪、树、花、雨、霞、雾、风几个意象点染出一种朦胧的意境而已。然而仔细品味,韵味却越来越丰富——在这种氤氲缭绕的氛围里,手执红泥小壶,细细地品着清茶,品着风景,品着小诗,品着人生种种的况味,这只小小的壶就把虚与实、内心与外景、生活与感悟全部打通了。这是壶上小诗的精妙,更是语言对人精神活动的点化。
更加奇特的是,这是一首回文诗,正着读是一首诗、一个意境,倒着读又是另外一首诗、另外一个意境;如果人的心够清静,可以从任何一个字正着读、倒着读,都是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意境。这样算来,这首二十个字的小诗里竟包含着四十首五言小诗。诗人的巧思竟能如此之精微,语言的变化竟有如此之诡奇,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我没有探讨过人类曾把文字书写在哪些材料上,只抬头看去,墙壁门窗、亭台楼阁、山崖飞瀑、瓦当墓碑……凡人的衣食住行做玩一切活动涉及之处,都少不了文字的影子,有的文字意在说明,有的文字意在点染,有的文字意在抒发。不认识字的人说,睁开眼睛,到处都是字啊,只可惜我不认识。能这样说,便已经识字了,因为眼睛已经睁开,已经感受到文字的存在,只不过无法走进文字的内心而已。可是认识字的人都能走进字里去吗?我看未必。
一位老兄曾经让我写过一篇发言稿,看了以后觉得还有话没有说完满,自己又敲了几句上去,心里还是不踏实,又找一位搞语文的同行看看。同行拿起笔来,说就把这几句删去便好。老兄大笑,逢人便说:从此,我才知道文字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常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点没错,可是文字又怎能仅仅是一个符号呢?
一天,一哥们儿拿着两把请人书画的折扇,问:让你们选,选哪一把?我看了一下,其中一把淡淡几笔兰草,两个大字:福、寿。觉得挺俗的,咋说也是读书人,怎么单单弄这么两个字呢!细看,边上还有两行小字,道是“智者福,仁者寿”,心里顿时有了好感,敢情这里的“福寿”并非快乐和长寿。另一把画了一小片山水,还着了点颜色,也还算清淡,可是一看书画的面积就不那么喜欢了。很多字画并不是要把某个意思说明白,只是把自己的旨趣轻轻点一下,着墨过多就死了。后来哥们儿让来取扇子的客人选一把,客人毫不犹豫地把淡墨兰草选走了。我心里暗暗点头:眼光还不赖。
语言就是这样,太多不好,太少不好,太实不好,太虚也不好。
据说,过去有三个书生一同进京赶考,途经一座山,去向山上神仙问前途。神仙伸出一根手指,却一句话也不说。三个书生忐忑地下山了,僮子问神仙:师父您什么意思?神仙说:如果他们考中一个,就是只有一个考中的意思;如果考中两个,就是只有一个考不中的意思;如果全考中,就是一起考中的意思;如果都考不中,就是一个也考不中的意思。神仙的智慧并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如何运用语言解释将然的事实。
那天给几个孩子讲讲语文学习方面的事,举了个例子:A说:今晚去看电影啊?B答:我舅舅今晚从北京回来。请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不是答非所问?几个孩子开始说是答非所问,我没说话,他们嘀咕了一阵,又说不是——回答中已经包含了“我没有时间”的意思。我又给他们一组对话,让他们分析里面包含的真实情感:A: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B:是啊,我的狗就是不咬人。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很快就发现他们是在互相“指责”。字面的意思和实际意思有时出入很大,但并不影响对方的理解。语言就是这样有意思。
传说,一天早上大才子唐伯虎刚刚梳洗毕,就被邻家来的几个人拖走了。原来邻居家的老太太去世了,子孙希望借唐伯虎的才气给丧礼增添点风雅。到了没茶没酒,就催赶快作诗。唐伯虎很不高兴,接过笔写了一句:“对门老妪不是人”。这不是骂人嘛,老太太的家人非常生气却不便发作。唐伯虎笑笑,又写了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欢喜,原来前面那一句不是骂人,是赞死者美貌。只见唐伯虎一振手腕,又写了一句:“生养五子个个贼”。众人愕然,怎么这样污辱人呢?唐伯虎哈哈大笑,跟着补了一句:“偷得蟠桃奉母亲”。众人叹服,原来夸奖他们都是极具孝心的天贼呀!语言之美,常常并不是自身多么精巧,而是彼此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意韵,是在语境中焕发出来的神采。
和语言有关的故事,多得说不完。为什么有这么多语言趣事呢?那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奇妙的、有趣的。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古往今来,谁能对它不感兴趣呢。
扯远了,还是回到小茶壶上来吧。
我也有一把小茶壶,从厦门回来时买的。不是什么名壶,但是非常喜欢。小壶大小盈握,像一只精致的小南瓜;壶盖边上是一双合十的小手,拴着丝绳作为提手,两片写意的树叶,点了一些似乎是树节的小点。曾经遗憾:壶上要有几个小字就好了,韵味可能更丰富一些。可是用惯了,便不以为憾,常常在简单的笔画中琢磨制壶人留下一笔一画时的心情,仿佛一只小茶壶里有许许多多个故事可以附着。这样想着,不禁在心里笑起来,仿佛面对武则天留下的“无字碑”。
在所谓识字人的眼里,那些字都是有意义的,只是不同的人看到的意义不同罢了,而在不识字人的眼里,那些字的笔画和识字人眼中的图案不是一样的吗?
汉字注定是有故事的文字,不论什么字,不论写在哪里,不论什么人来读,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5.8.26-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