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狗的女人[十二]
哦,天哪!
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尚且的舞蹈编好了,曲子也谱出来了,而且请文化馆的老师进行了合成制作,她准备开学以后放到兴趣小组里排练,一方面让学生提高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来用,不需要临时排练。
等她重新回到校园,人事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老师调走了,有些老师调进了。特别是老校长退二线,调到督导室去了。这是她没想到的。上大学的时候,老生毕业、新生报到,经常让她产生一种恍惑,老师们也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进进出出的,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压迫感。她以为当了老师人事应该比较稳定,变动这么大让她觉得意外。老教师们说这很正常,是区域教育均衡的需要,上面有教师流动的要求和政策。
好在艺术组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新分配来一个大学生,小姑娘,学钢琴的。
新校长是从外校调来的,四十岁左右。第一次教职工大会讲话慷慨激昂,号召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和特长,把办学质量抓上去,让学校再上新台阶。尚且喜欢这种雷厉风行的领导风格——说干就干,不要拖泥带水、前怕狼后怕虎的。可心里还是对老校长有些不舍。会议结束以后,校长带着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到艺术组来了,寒暄几句以后,开始布置任务:教师节马上要到了,因为人事变动暑假里没来得及布置,希望艺术组能够拿出一台节目,渲染一下节日气氛。
时间有点紧,但是尚且心里还是有底的,平时她训练的那些节目稍微整合一下就能支下大半个台,用舞蹈《海鸥》压轴、用教师合唱压台,也说得过去。唯一的不足是缺少语言类节目,有点单调;还有就是舞蹈的排练,时间太紧了。
她把自己的想法和担心提了出来。何必说语言类节目、舞台工作都交给我吧,你们音乐老师主要负责歌、曲、舞蹈就行了。校长表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时间问题自己解决,这十天你们的课就不要上了,专心致志搞排练。说完扫了一眼跟来的其他几位领导,大家都纷纷点头。
领导走了以后,尚且问何必打算怎么落实语言类节目。何必神秘一笑,说你忘了咱们五四时排的那个节目啦,可以算一个;别忘了我还有援军呢。——高阳!他们俩同时想起了多才多艺的小高老板。
彩排的时候,校长亲临指导,对大部分节目都表示满意,对尚且编的舞蹈提出了一些看法:这是一个喜庆的场面,能不能把音乐换成欢快点的?还有那个旁白,什么“我爷爷我奶奶”的,跟教师节不搭界嘛,就表达海鸥在大海上自由自在地飞翔,象征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多好!尚且还想解释一下,校长把手一挥:就这样改吧!
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区里主要领导到场,还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评价说:这台节目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师生同台演出体现了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还特别表扬了舞蹈《海鸥》,说是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艺术内涵,指示要好好打磨,成为精品,成为保留节目。
散场以后,区文化局一位专门研究舞蹈的专家把尚且拉到一边,悄悄地说:《海鸥》怎么选这么个乐曲啊,舞和曲好像不太搭调。换一个曲子吧,将来去参加比赛。尚且笑笑,说原来不是这个曲子,后换的。她轻轻哼了一段自己谱的曲。专家说:对呀对呀,这个曲子多好!尚且又笑笑,没多说什么。
十一前夕,市里搞艺术节目比赛,区里特别推荐尚且的舞蹈《海鸥》参赛。打磨的时候,尚且换回原来的乐曲,又加上了原来的旁白,而且亲自领舞。文化局的专家过来审查,还没看到一半,已经开始拭泪了。结束以后,校长急匆匆叫来尚且问:你怎么又弄成这个样子了?幸好专家在边上,说:这才是艺术,是艺术,不是政治应景。——这个节目就这样定了!
比赛在群艺馆举行,每个代表队可以自带十个人的啦啦队。尚且请高阳开车,悄悄把自己的父母和槐树老爹接到了现场。
灯光打出来,尚且一身白色裙装,紧紧地贴在舞台上。画外音切入,是淡淡的童声,“我的爷爷是个渔民,一辈子在风浪里颠簸。他有满肚子的故事,却没有一个是关于我奶奶的。我没有奶奶,从来就没有过。可是今天我想用这个舞蹈,讲讲我爷爷跟我奶奶的故事……”音乐响起,隐隐的涛声,由远及近的祭海歌“吔啰……吔啰……”,一只海鸥在大海上徘徊、寻觅、低吟,一群海鸥戏着浪花飞来……一幕一幕场景,具体而又抽象,把人带到洪荒而又现实的意境中,灯光、背景、音乐交相呼应。一个渔夫在和风浪搏斗,一个渔姑在海边眺望、频频回顾,风浪让他们欲合不能、欲分不忍。灯光转暗,音乐舒缓低沉,一只白色的海鸥盘旋低回,一次次地仰望蓝天,渐渐地低下去,低下去,只剩下浩瀚的大海,波涛荡漾,浪花轻叹。
现场一片宁静,只有音乐里的涛声渐行渐远。灯光突然亮起,人们才响起潮水般的掌声。槐树老爹老泪纵横,满头银发瑟瑟抖动。尚且妈妈冲上舞台,紧紧地抱住了女儿。
特等奖,评委临时增设的。校长说:回去给尚且老师庆功!
到了饭店,校长突然有件事情要处理,走了。艺术组和尚且一家、槐树老爹,还有高阳,坐在那里等到街灯亮起来。高阳突然说:不等了,喝酒!今天我请客!
2015.6.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