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事件与理论相遇

标签:
视角教育事件教育理论相遇教育 |
分类: 教育心得 |
◆一次专业发展的案例
◇事件:2014年10月29日,顾金光老师讲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说文中有两个叙述视角,一个是“儿时的我”,用的是“儿童视角”,表达的内容是感性的叙述;另一个是“现在的我”,用的是“成人视角”,表达的内容是理性的议论。
◇给我的触动: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显得有些单薄?可能正是年龄让他们还不足以具备多重视角面对生活中的事件,因而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现时性表达”(即对当下的事件描述和感受),而无法达到“历时性表达”(即对过去事件的追述与反思)。
◇我读过的理论:马正平教授《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二版,P34)中关于“说”与“写”的一段论述:
虽然“能说”、“会写”都属于语言表达,但它们之间却有空间性与时间性之分:前者属于空间性语言表达,后者属于时间性语言表达;空间性语言表达具有感受的情景性和智力性,因而往往较少理性智慧和人格成分的参与;时间性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思考的严谨性,因而往往需要理性智慧与人格力量的推动。因此,话语表达是一种情境化、智力化和非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写作表达是逻辑化、智慧化和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一个人要具有“能说”的本领,首先要具有智力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空间情境的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而一个人要想“会写”,除了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的生活智慧以外,更需要具备健康、高尚的人格力量与魅力。
◇我进行的思考:如何增加学生作文的厚度?
1.从空间上看,可以通过场景或背景转换来实现视角多样化。比如写母亲,可以在家庭里表现母亲作为家人的某些特点,也可以在工作场所来透视母亲作为工作者的特征,甚至还可以把母亲放在街头,让母亲作为市民来接受写作者的观察。
2.从身份上看,通过人物关系的变化也可以实现视角多样化。还以写母亲为例,和“我”交流可以体现她作为母亲的特点,和爸爸交流会可以表现她作为妻子的特点,和外婆交流则可以表现她作为女儿的特点。
3.阅读可以获得别人的视角,成年人的作品中的成年人视角可以成为学生现时视角的补充或者对照。比如在写母亲时,学生可以先用现时视角加以描述,然后借用别人文章对母亲的理解加以映照,这样就获得了历时性视角。如果从思维在时间里的展开层面探索,可以发现虚写和实写结合,也可以构成时间上的多视角——如果需要过去的事件,可以通过回忆、别人介绍等方式改变时间视角;如果需要将来的情况,可以通过想象、幻觉、梦境等方式引入,这些变换视角的方式需要的是写作者的想象力。
◆常见的教育事件
1.教学内容:思维图式——知识的特点→学习方式→对应性
例:从一首诗到一类诗:诗歌分类鉴赏→文体与教学思路
①送别诗——主要意象:文题(送、赠、别),柳、酒、歌、长亭短亭、灞桥、南浦
情感要点:离情别绪、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②咏物诗——主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鹤、小燕、大雁
情感要点:清高孤傲、无畏无求、无人理解、壮志难酬
2.学生特点:学习的规律——生活现象→符号化→思维路径
例:课堂笑声、课堂“讲话权”→学习是生活方式的一种
历史老师告状,说班上一位同学顶撞他。那位同学上课老是讲话,把他提起来批评,他竟然说:“老师,我还没有你讲得多呢。”
我们一起研究把课堂“讲话权”还给学生的问题。老师讲一点作为示范,帮着学生解决一部分问题作为尝试,让学生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作为演练,这种“教→扶→放”的授课思路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课外还要为下放的任务忙乎半天。
把那么多任务丢给学生,他们能弄好吗?夹生了怎么办?讲完一个内容,要用最简短的语言把规律总结出来,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炼关键词→自主学习
3.课堂教学:由教材到学生——书本知识→教学问题→课堂活动
例:省教研室培训→课堂活动的类型与功能
◇课堂设计的基本思路:课堂价值取向→课堂特征性教学行为→特征性教学行为对教学任务的承载能力
◇教学行为对教学任务的承载能力
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最基本、最根本的能力
②教学过程的附加值:特色和附加值的体现
③学生差异的认同度与利用率:关键和保障因素
④未达成目标的补救能力:课堂的普适性和完整性
◇课堂附加值分析举例
①“爱问课堂”体现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②“心动课堂”侧重于深层思考的促进
③“行动课堂”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操作和体验
④“发现课堂”更突出学生的质疑和探究
⑤“分享课堂”看重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
⑥“生动课堂”既体现了“让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特征,又表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价值取向
案例1:教学《端午日》感知课文阶段:齐读“赛龙舟”部分,小组讨论:①龙舟上有哪些人?画出他们的位置。②竞赛的人是如何比赛的?模仿他们的动作。
分析:
①这个案例中包含哪些课堂活动?活动的意图是什么?
②试分析这些活动与课堂活动意图的对应关系。
案例2: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分析诗歌情感阶段:
小组讨论:诗人和武判官的关系如何?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分析:这个小组讨论安排是否合适?为什么?
◆事件与理论相遇的案例
只有教育事件,却没有理论支撑,只能形成经验,而经验是不好解释,很难进行深入探讨的。因此发现了特殊的教育事件,要寻找相关理论加以解释,进而衍生出新的思想。
例: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低效问题?
1.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新知识类型划分标准,将知识划分为三类: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即以概念和技能为基础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以相互联系为基础的知识)、精细结构领域的知识(图式化的模式知识)。根据鲁志鲲、申继亮《结构不良问题解决及其教学涵义》一文中分析,结构不良问题的成分是未知的,问题空间的结构不明确。简单说来,有三种情形:或者已知条件明确,目标要求不明确;或者已知条件不明确,目标要求明确;或者已知条件、目标要求都不明确。不论从目标、内容、价值取向哪个角度分析,语文这个学科应该属于“结构不良”学科是毫无疑问的。
2.我的思考:
(1)改良结构:能不能通过改良结构,将其转化为“结构良好”的问题来解决?(部分可以实现)
(2)随机生成:能不能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随机确定目标、方案?(部分课堂有体现)
(3)分类解决:能不能根据问题的内容进行分类,使某类问题具备“良好结构”,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策略?(专题教学或者主题教学)
(4)理论支撑:有哪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结构不良”问题?可以梳理出什么思路?
3.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理论及探索
(1)鲁志鲲、申继亮《结构不良问题解决及其教学涵义》中给出了所需的成分:领域知识、元认知、非认知的变量、多种可能性。它们分别指向学科知识、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的情感价值动机和态度、答案不唯一等几个方面。
(2)高彤彤、任新成在《认知弹性理论重要概念辨析》一文给我们介绍了“认知弹性理论”,“认知弹性的本质是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情境性知识就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单一的知识,而背景性知识则是已纳入学习者认知体系的内化知识,认知弹性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概念背景性的知识,而不是追求情景化的知识。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文中介绍了“随机通达教学”主张,其核心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
(3)阚维的文章《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转向及反思:知识内化的视角》曾提及“变易理论”,说变易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教材为基本教学资源,梳理出简约的单元目标;每篇课文选取一两个点(指向阅读和写作、积累和运用、能力和情感、过程和方法),形成需要师生共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图式;让某类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现,突出其特征,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