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又绿……

(2015-04-15 07:35:15)
标签:

文化

王安石

春风

江南岸

吕惠卿

分类: 生活絮语

春风又绿…… 春风又绿……

哦,天哪!

    王安石的《夜泊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他接到朝廷的旨令,离开定居的金陵(南京),北上进京,第二次出任宰相,刚刚走到扬州附近的瓜洲渡时写下的。

    早先读的时候产生过一个困惑:汴京在金陵西北,瓜洲在金陵东边,他怎么要往东走呢?莫非不想二度为相?后来想明白了:他走的是水路,要从扬州进入运河,然后前往汴京。你看,没有点地理知识,连古诗都会读错呢。

    后来再读这首诗,又对“明月何时照我还”产生了困惑:有资料上解释为“明月何时才能照着我回故乡呢”,这是明显错误的,因为王安石的故乡不是金陵,而是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和同事讨论,同事说:能不能理解为对家所在地的留恋?这是很有些道理的,资料上说“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三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在这里”。可是作为堂堂政治家、改革家,在进京为相的时刻抒发这样的感情,是不是有点太过小儿女?很多史料说明王安石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穿衣很马虎,吃相也不是很好。

    资料显示:王安石的确是不大愿意进京为官的,他只想变法、改革以改善民生。出仕以后,王安石曾多次拒绝皇上入朝为官的要求,长期担任地方官。后入朝为相开始了变法,再经新旧党争,后被罢相。“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王安石罢相后,奏请皇帝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有了这些曲曲折折、惊天动地的经历,王安石的心里对朝廷政令的信任度还有多少就很难说了。所以,“明月何时照我还”,应该也可以理解为他对政局的疑虑:如今乘着春风入京,说不准哪天又要披着秋月被打发回来,那时的人生,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

    最难解的诗句是大家一致认为非常好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莫非春风也被长江所阻,只绿江南岸,而让江北依然停留在冬天?

    古代借美景表达惆怅之情的诗词很多: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杜荀鹤《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王恽《越调·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除开平仄问题,说“春风又绿江两岸”似乎也可以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何以一定要强调“江南岸”?这样想着,突然想到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可意会为双关,一是实指春天的暖风,二是喻指皇恩。如果真是这样理解,王安石的这句诗就要重新理解了:离京城远的江南已被春风吹绿,而一江之隔的江北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诗句中蕴含的心情就更加沉重了。

    当然,这样理解诗歌是把诗读死了,有点“文字狱”的嫌疑。他在《游褒禅山记》里还说过“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呢,竟然如此不小心。幸好我不是和王安石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否则我去给皇上分析一番他可就死定了,哪里还容得他二度为相!

                                               2015.4.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野草
后一篇:春雨如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