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哈喇子

(2015-04-01 07:41:23)
标签:

哈喇子

蛤蟆

关内

柳蒿芽

孩子

分类: 生活絮语

大哈喇子 大哈喇子

哦,天哪!

    东北的孩子之间,有一句很豪放的挖苦话,叫“大哈喇子甩了一地”,那是对对方看见好吃的东西眼馋的最生动的描绘。男孩子和女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方式还不完全相同,大致男孩子粗野一些,“玩犊操,瞅你那大哈喇子,都他妈咧地上了”;女孩子则文雅一些,“哎呀妈亲哪,瞧你那大哈喇子咧咧的”,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在嘲笑那个孩子嘴馋得不行。

    回到关内以后,也有嘲笑孩子嘴馋的情况,但是表达方式却很不相同,他们说“这坑哩,口水都淌出来了”。我总觉得“口水”跟“大哈喇子”比,缺少气势,仿佛屋檐水跟瀑布相比似的。或许东北的孩子比关内的孩子嘴馋得更厉害一些?

    那是肯定的。那时候东北物资特别匮乏,天天尽吃苞米大豆之类的粗粮,哪能不馋呢?每年春天积雪还没化尽,就有孩子拎着小篮子到野外去找刚发芽的野菜吃了,柳蒿芽出来比较早,就掐它的嫩头吃。听说现在这玩意儿成了一道新鲜野味了,其实蒿子味儿还是蛮重的,并不好吃。有一首儿歌为证:“柳蒿芽,下锅炸,老太太吃了满炕爬,爬掉地下摔掉俩大马牙。”但是一个漫长的冬天没有新鲜蔬菜,就靠土豆和酸菜度过来,嘴巴里干涩干涩的,看见绿色怎么能不馋呢。我记得我和侄子就吃过刚长出来的柳树芽,当地叫“毛毛狗儿”,刚长出来的时候不苦,但绝对不是什么好味道。接下来可吃的野菜是冒白浆的曲末菜,再后来是长满长刺的老牛莝。园子里能吃的菜大约要到春末夏初才有,生菜、大葱蘸大酱就是美味了,足以让人“甩大哈喇子”。

    肉倒是不缺。一般年前家家都会杀一头猪,剁成块儿装进筐子里,上面用雪厚厚地盖起来,再浇上水冻成冰壳子,边儿上开一个小门儿,用来取肉。可是总是吃酸菜炖肉、猪肉炖粉条,也会吃得人恶心——冬天太长了,一切都单调。鱼是没什么指望的,大河里结了一米多厚的冰,小河里早就冻实了,就是水里有鱼也没本事弄上来。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松花江里现在有人破冰打鱼,或许能改善一下冬天单调的餐盘,且不管什么生态不生态吧。夏天河里的鱼多,当地有句话叫“棒打狍子瓢舀鱼”,那是讲人烟稀少的年代,我们在那儿的时候已经没那么多了。

    冬天可以抓到的肉食,除了山里的野兔、野鸡,就是与人相伴的麻雀,当地人叫它们“家雀(qiǎo)”。这些小鸟喜欢钻到有糠草的地方觅食,一落就是几百上千只,这就给人捕杀提供了方便,有人用喷砂枪打,有人用长长的马鞭抽,还有人用捉鱼的网罩,只要大人们出手,抓住的量就很可观,连皮带毛撕干净,然后下油锅炸。那香味儿,你不“咧大哈喇子”才怪呢。

    初春,水洼里有一种叫“蛤蟆”的小动物早早出来,土灰色,长得像青蛙,但不是青蛙,青蛙要到天气暖了才出来,叫声和青蛙也不一样。到了晚上,许多人用铁笼点上“明子”,就是从“倒木”上劈下来的带松节油的小块儿,趟着结冰的水,手里拿着手指粗的木棍,棍的一头垂直地装一根缝棉被用的大钢针,嘴巴里“嘚嘚,嘚嘚”地学着蛤蟆叫,看到它们趴在哪里,用钢针一扎一翻就抓到了,我们叫“钎蛤蟆”。那是相当辛苦的事情,主要是冷,夜里还零下十好几度呢。我去钎过蛤蟆,回来棉裤冻成冰坨子,被妈妈好一通骂。可是蛤蟆汤好吃,洁白如羊奶,据说很补人。偶尔有一碗蛤蟆汤端上桌,难免又要咧哈喇子。后来听说东北山上出产一种雪蛤,是妇科、滋补良药,不知跟蛤蟆是什么关系。

    夏天除了端午,秋天除了中秋,吃肉的机会比较少,因为那时没有冰箱,不好收藏。不过我父亲很会打理生活,他在背阴的地方挖一口深深的地窖,可以把冰封的肉放在里面收藏,偶尔拿一块出来解解馋,所以我小时候很少被小伙伴说“甩哈喇子”。

    记忆最深的,是关内有人过去,路上吃剩下的煎饼或者馒头,纯麦的,闻着就香,即便生了霉,吃着也柔软可口,所以至今记忆深刻,大约当时是真真儿地淌哈喇子了。可是回到关内以后,天天米呀面啊,反而闻不到那种往人胃子里钻的香味儿了。现在,别说日常的米面鱼肉,似乎什么东西都诱不出当年的馋虫了,哈喇子也只好变成口水,天天扯那些没用的淡,尽打口水官司。

    不光是上了年纪的人对食物没有兴趣,连孩子对什么吃的也都无所谓。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好像是琦君说过的吧,说孩子哭的时候并没觉得怎么委屈,眼泪就一串一串滚落,可是等到了人老了,想哭却没有了泪水,平时要靠眼药水维持眼球的润滑。哈喇子也是一样的,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呀!

                                                      2015.3.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旧树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