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个好东西
——读陈武先生的《一路上》
哦,天哪!
经常被一些文字温暖,这是阅读的最大感受。
鲍尔吉·原野在《藤》里说:“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很多人喜欢把藤象征为依附别人或者善于攀附的品性。瞧瞧这棵藤,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啊。
朱以撒的《背景》里有这么句话:“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或许是我对田野太熟悉了,只看一眼,心就飞了,飞到无边无际的、野花满地的、奇异迭出的田野上撒野去了。
莫怀戚的《散步》,很多人喜欢盯着“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说是体现了亲情的传递,表达了中年人的责任。固然不错。而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它表达的是对母亲老去的无奈和心疼。
韩少功在《怀旧的成本》里说:“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这让人涌起一阵怀旧的忧伤,一切曾经熟悉的物事都没了,只剩下一个旧的人,孤伶伶地站在繁华的街头,不知身在何处,更不知所措。
……
看看我读的这些文字,大多是远方或者不知其家乡为何处的人写下的,那么遥远、那么渺茫,而短短的文字却温暖了一个陌生人的心。身边人的文字是不是太少了,或者写的多是官样文章?于是只能舍近以求远,如北方人渴望南方的太阳一般。
陈武先生的大名是早就知道的,但一直没用心接近他的文字。真正拿起他的书来读,是由我的好友也是他的好友陈必武推介的。他说:你读读你的老乡陈武的文字吧,他的《野菜部落》写得太漂亮了!于是赶紧到亚马逊去找。还没等书买回来,必武就从家给我带来一本《一路上》,这是一本微型小说集。
读了前几篇,《穿错了鞋》、《螃蟹腿》、《通往姚浦的班车上》等等,感觉挺纳闷儿——这是小说还是散文?很多地名都是本地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且,我觉得那些事件、人物也肯定真实存在,不像以往读的小说具有很明显的虚构、加工痕迹。文章的结构也像散文,很随性地叙述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没有精巧的叙事手法,也没有这线那线的结构方式,或者悬念式开头、点睛式结尾,似乎也看不出什么意识流啊、后现代主义啊之类的叙事特征。这是什么呢?他在《范教授》一篇里提到“散文化小说”这个概念,虽语气不以为然,怕正是自己艺术追求的方向吧?
带着这样的疑惑往下读,却每每觉得怦然心动。
他的文字太率真了,所讲的事情、所写的人物都是身边曾经发生或正在出现的,甚至写“我”或“他”对异性那种不明所以的好感、面对婚姻的疲倦而又不舍的纠结,也都是那样直率、真实,好像渔民随手从海里捞起一枚海蛏、一个海蛎,你能清晰地看到它还在滴着海水,能清楚地闻到海水的腥咸。而在这样鲜活而朴素的事件叙述过程中,或者人物描述之后,又让人不得不叹讶: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我们不就是这样自得或者自恼着吗?陈武先生把一个个生活现实摆到读者面前,让你自己去看人为什么而喜悦、为什么而烦恼、为什么而纠结,作者一般不作抒情和议论,偶尔借助人物提示一下思考方向,就让读者把自己的生活与作品融合起来,若有所悟:生活怎么会这样?人一定要这样吗?
你不能不惊叹于这种生活化叙事的质朴与曼妙,不得不被作者幽微的洞察力所折服。及至读到《盛夏里的不安》,又不得不被他对男人和女人、雅人和俗人、成人和孩子心思把控的深度所震撼,不得不敬佩他对社会各个层面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广度。
最有意思的是,我的这位老乡非常喜欢运用真实的环境叙事,他的故事在哪里发生,就把读者对背景的了解激活了,让你悠悠然地跟着他在附近的山林、海滩、街道行走:枫树湾、大桅尖、黄窝、盐场、海鲜一条街……这种特别的阅读体验,的确是第一次。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运用本地方言入文。你知道“空气盐潮卤辣”是什么意思吗?海边人都懂,而且觉得特别传神。“下湖”可不是到湖里去,是下地、到野外。“王麻虾”是人的绰号,可为什么叫“麻虾”呢?见过本地麻虾的人一下就能想象出那种低微而卑琐的形象。“苦钱”,你可能能猜出来是“挣钱”的意思,但不是赚钱,赚钱给人的感觉太容易了,不容易挣的钱才叫“苦钱”。“透鲜”可不是透着鲜,而是非常鲜美。“这证据也够毒怪的”,谁能说说“毒怪”是什么意思?不是毒辣,而是奇怪、刁钻。……
这些方言词汇,让人觉得作者就站在对面,给你说故事,特别亲切。因为我学过方言调查,也为地方志和公安局做过一些方言方面的工作,所以对这些词汇特别感兴趣,一边看书,一边和必武推测作者具体的生活地域,结论是他应该属于海(州)沭(阳)方言区的,就是māo子,不是徐(州)鲁(山东)方言区,不是侉子,也不知猜得对不对;后来看到《白手帕》里出现“房山”这个地名,心想不差。外地人可能会说这些方言词汇影响理解,其实也未必,鲁迅先生笔下就有很多浙江方言词汇,“一匹老鼠”、“小乌龟”(小孩子)、“叉麻将”、“困觉”……谁不懂?不懂也没关系,猜猜嘛,猜出来猜不出来都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他的小说风格谁的也不像,语言走向颇有些赵树理的味道。
读别的书需要加书签,可是这本书不需要,一是每篇都很短小,几分钟就能看一篇;二是每一篇都是一个鲜明的生活片断或者生活场景,看过没看过搭眼就知道了。
读了文学家的文字,你不能不感叹:文字真是个好东西,竟然能把生活酿造出如此丰富而复杂的味道来!而身边人的文字尤其鲜亮。
2015.3.10-11
加载中,请稍候......